16天做完176套試卷不必大驚小怪
且不說這本非老師布置的作業(yè),是學生自己感興趣而選做的;就算是老師布置的,如果需要,對高三的學生來說,也不為過。高三學生是成年人,體魄與心智都健全了,有很強的支撐力。若要苦讀,此時可以:若不苦讀,更待何時?
有人把它編成一條微博,叫“學霸的暑假只是換個地方做卷子”,既是調侃,也是訴苦,但我覺得要看是什么“學霸”。如果是初中的,那就不行;如果是小學的,那就荒唐;如果是高中的,那就無妨;如果是大學的,那就理所應當!中國學生的學業(yè)負擔,不是太重,而是太不合理,本末倒置、荒謬絕倫。
幼兒園不該有任何負擔,卻來了個小學化,拼音、寫字、算術、英語……一起上,美之名曰: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小學重在培養(yǎng)學習興趣,不能讓他們畏懼學習,結果,苦不堪言:一個星期七天,五天上課,兩天補課。作業(yè)出點錯,考試丟點分,老師罵,父母訓;兒歌都被學生改成了:“背上小書包,我去炸學校……”發(fā)泄對校園的厭惡。初中可以有點負擔,而實際的負擔卻讓學生無法承受,中考的題型跟高考一樣,進重點高中比進大學還難。進了高中,就要分班考,尖子班、重點班、普通班、慢班……把人分成了幾個世界,而這都得靠初中的打拼,所謂“只要讀不死,就往死里讀”,其實更像是初中生活的寫照。高中三年還得苦,兩年學完三年的課,體力強度大,還能招架;招架不住的,是翻來覆去炒冷飯,要炒一年,炒得清湯寡水,索然無味。
進了大學,時間最長,四年;精力最好,成年;心理承受能力也該最強,經歷了十幾年的考場磨煉,結果呢,卻什么壓力都沒了。寢室成了游戲機室,玩了通宵的游戲,課堂成了補覺的地方。大學管理學生的重點,竟然在研究用什么辦法點名簽到,才能不讓學生逃課。大學從“嚴進寬出”過渡為“寬進寬出”,特別是收了那么高的學費,實在不好意思不讓你畢業(yè),結果,無論怎么讀,無論讀成什么樣子,差不多都能畢業(yè)。不該承擔壓力的時候,承擔了太重的壓力;可以承擔壓力了,卻幾乎沒有任何壓力。
拿美國作個比較,小學基本沒有壓力,初中開始有壓力,高中就有相當大的壓力,大學就得夜以繼日地苦讀。這樣的梯度才比較合理。哈佛大學終身教授丘成桐說他的孩子讀高中,也常常學習到半夜,壓力相當大。因為有了這樣的參照,我才以為高三學生“暑假16天完成176套試卷”,用不著大驚小怪,需要給她的是點贊。從而期待早日把顛倒了的壓力大小的排序再顛倒過來。
“16天做完176套試卷”的學霸不是“最美學生”
報道中,該學校以最美學生稱贊該同學,筆者認為,欠妥,這樣的學霸學生可以稱贊為“最善做題學生”,因為16天做完176套試卷,這說明這個學生在做試卷方面有天賦,讓人稱道,確實值得肯定。
最美學生應該是一個綜合概念,是學習,品德等諸多方面綜合素質優(yōu)秀的學生。單就某一個方面突出,不應該叫最美學生,應該交單方面的冠軍學生.。我們的學校不妨推出單項優(yōu)秀學生系列,鼓勵學生個性發(fā)展,特色發(fā)展,有的學生愛做題,那就讓他做題,有的學生愛運動,那就讓他多活動,有的學生愛動手制作,那就讓他做制作,總之,我們的學校應該是學生成長的百花園,不是做題第一的一枝獨秀園。
當然,這所學校之所以把學霸稱贊做最美學生,根子里還是成績第一,做題第一,分數(shù)第一的思想在作怪。筆者認為,我們不應該過度的去贊美這樣的學生,一方面,這會給這個學生增加壓力,另一方面也會壓抑其他學生個性成長的積極性,畢竟能夠16天做這么多題的學生是少數(shù),我們不能拿少數(shù)的特長去要求大多數(shù)學生。
樹立榜樣可以,但是不應該過度渲染,不應該忘記學校的綜合教育職能,學校是服務于所有學生個性發(fā)展的,不是服務一類學生發(fā)展的,學校不應該是精英教育,而應該是大眾教育。
“16天做完176套試卷”不是“最美學生”是"最愛做試卷學生",這一點,必須區(qū)分。在提倡素質教育的當下,學校更應該傳遞正確的教育觀。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