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淇縣在教育實踐活動中深烙“基層”印記
用基層辦法辦好基層事
淇石線是一條縣道二級公路,由于年久失修,沿線群眾出行十分不便。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伊始,河南淇縣的黨員干部就走村入戶,梳理群眾反映最強烈的問題,對群眾最期盼的16項事件立行立改。淇石線升級改造就是立行立改事項之一,從征求意見到開工建設,前后僅用了12天時間。
“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著眼用適合基層的辦法,辦好基層群眾關心的事,讓每個基層黨組織和黨員都清楚做什么、怎么做。”在淇縣縣委書記王永青看來,讓活動出實效,就得立足基層實際,“用基層辦法辦好基層事”。
用基層辦法,誰都不能落下
土辦法也是好辦法。針對基層組織多、文化程度低的黨員多、流動黨員多這一特點,淇縣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確保不讓一個黨員脫學、不讓一個步驟落下、不讓一個黨員掉隊。
對年老體弱的黨員,大學生村官上門送學;對文化程度低的黨員,黨支部成員結對幫學;對外出務工黨員,寄送口袋書遠程指導學……淇縣還把殷商興衰等發(fā)生在淇縣的歷史故事作為鄉(xiāng)土教材,講述“四風”之害。這些發(fā)生在自己生活土地上的歷史故事,引起基層黨員的共鳴。
外出務工流動黨員怎么學?地處北京市朝陽區(qū)豆各莊鄉(xiāng)的淇縣外出務工黨員駐京黨工委探索了一個好辦法:雷打不動的集中學習,每周日都會如期在黨工委會議室舉行。為確保活動效果,駐京黨工委建立黨員管理“12分制”,即每個黨員每年總分12分,開展活動不到者每次扣1至3分,使外出務工流動黨員也能高標準開展活動,做到“流動”不“流失”、“務工”不“誤學”、“離鄉(xiāng)”不“離心”。
結合縣域小、人口少的實際,淇縣調動縣、鄉(xiāng)兩級所有力量,深入開展以基層問怨、群眾問聲、領導問癥、督導問效,察實情、察民怨、察病癥、察良方為主要內容的“四問四察”活動,向每個家庭都發(fā)放了《致全縣人民群眾的一封信》,填好一個聽取意見調查表,記好一本《群眾工作日志》,梳理一個問題清單,做到了基層單位全走訪,家家戶戶全走到,征求意見全覆蓋。
此外,直觀式觀摩、全過程督導、遞進式整改……一系列來自基層的“土辦法”把基層單位的積極性真正調動了起來。
辦好基層事,變化就在身邊
楊小貴是黃洞鄉(xiāng)西掌村的五保戶,前不久他家的3間房屋因年久失修,其中一間發(fā)生坍塌。村委會主任楊紅旗獲悉,自掏腰包幫他修好了房屋,解了燃眉之急。這是深山區(qū)貧困鄉(xiāng)黃洞鄉(xiāng)開展“牽手連心”活動的一個縮影。所謂“牽手連心”,即每位鄉(xiāng)機關干部、村“兩委”主要干部都有聯系戶,每周至少到聯系戶家中走一次,在解民憂中推動干部作風轉變。
群眾說好才是真的好。圍繞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立行立改,淇縣以機關效能、文風會風、“三公”經費等為重點,力推集中整治;以城鄉(xiāng)低收入群體應保盡保、信訪積案化解等為內容,力推利民行動,切實推動一批“四風”問題的整治,讓群眾感受到實實在在的變化。
針對當前農村和農民生產生活中存在的八類問題,淇縣開展“涉農便民八改變”行動,切實解決了村衛(wèi)生室建設、農村灌溉用電、文化活動場所建設等問題,著力解決好聯系群眾“最后一公里”、服務群眾“最后一步路”的問題。
在鄉(xiāng)鎮(zhèn),淇縣則實行以工作建制下設、工作職能下放、工作力量下沉,村組干部進戶解民憂、鄉(xiāng)鎮(zhèn)干部進村辦實事、鄉(xiāng)鎮(zhèn)主要領導進站破難題為內容的“三下三進”工作機制。每個鄉(xiāng)鎮(zhèn)按照打造“30分鐘便民服務圈”的要求,實行網格化管理,設立服務站,鄉(xiāng)鎮(zhèn)干部全部駐站辦公,鄉(xiāng)鎮(zhèn)黨委賦予服務站一定權限,構建直接聯系服務群眾新模式。
城區(qū)主要街道一體化公廁和垃圾中轉站已經完成規(guī)劃選址;路燈升級換代也在積極推進當中……一大批反映強烈的問題得到解決,群眾真切感受到了身邊的變化。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全縣機關干部走訪群眾6.8萬余戶,化解不穩(wěn)定因素680起,為群眾辦實事3830余件,幫助農村引進致富項目1350余個,化解矛盾糾紛1260余起。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