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即便如此,公眾仍然對一些在民主生活會中的爆料感到吃驚。比如,一個地級市委書記對于“知道困難戶都是被安排的關(guān)系戶和重點戶”的自我批評,就讓許多網(wǎng)友大呼不理解。按理說,一個地級市的“一把手”,做事時有很大的自主權(quán),但為什么明知是一些形式主義或官僚主義或者非常虛假的東西,還要表現(xiàn)出“默許”的態(tài)度呢?
明知困難戶是假的,偏偏還要去那里慰問,這首先說明了一些官員已經(jīng)習慣了一些形式主義味道很濃的角色,也麻木了對于虛假表演的基本良知。甚至可以說,在形式主義的強大力量之下,很多官員都變成了一個演員。而且,在演技方面,根本不露破綻。官員去參加什么活動,都是屬下安排好了的;官員只有出席的時候操操心,有的甚至于一點也不用操心,只在相應(yīng)的場合里握握手、說幾句客氣話,僅此而已。至于行程如何安排,以及事情本身是否屬實,都根本不管不問。
再者,在社會救濟制度還沒有完全健全之前,一些官員仍然習慣于帶一些大米、面粉、食用油之類的物品進行所謂的慰問,這是典型的“中國式救濟”。似乎這樣做就是對貧困家庭的最好幫助。而且,對于拎著米面油進行的慰問,往往有長槍短炮和拍攝團隊。似乎救濟已經(jīng)遠遠不是目的,而是讓領(lǐng)導上鏡才是目的。在這樣的慰問過程中,劇本早已寫好,相關(guān)官員只需要按劇本行事,而被慰問的所謂困難戶,根本不是主角,要么只是配角,要么只是道具。
誰應(yīng)該修改這樣的劇本?誰有修改劇本的權(quán)力?除了官員自己,沒有別人。雖然說形式主義的很多東西,在效果上,看似充斥著所謂的正能量,但這也只是自欺欺人。在看似強大的所謂體制里,如果連地方政府主要領(lǐng)導都習慣和麻木了這種虛假,其他人又有什么力量和膽魄來進行改變呢?因此,所有的官員都應(yīng)該去嘗試著打破舊有的那些看似正確實則荒謬的傳統(tǒng),尤其是地方政府和相關(guān)部門的黨政“一把手”,更有義務(wù)和責任做出這樣的改變。
其實,地方政府官員做出積極的改變,并非難事,困難也沒有想象中大。記得李克強總理在內(nèi)蒙古調(diào)研時,有一位光著屁股的小男孩出現(xiàn)在了電視鏡頭之中,甚至有點“搶鏡頭”的味道,可這樣的鏡頭仍然出現(xiàn)在了中央媒體上。這充分說明,調(diào)研也好,慰問也罷,劇本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邏輯縝密和永遠高大上的,只有真實的才是最好的。中央領(lǐng)導尚且能夠做到,一個地方政府“一把手”想改寫“慰問困難戶”等形式主義的劇本,相信也不是多難的事。
“明知被安排”說破多少“皇帝新裝”
和“批評人不講究方法”、“自己不拎包”之類的不痛不癢相比,“明知道被慰問的困難戶都是被安排的”這種自我揭丑,比較尖銳,也說破了當前考察調(diào)研活動中普遍存在的“皇帝的新裝”。
事實上,不論是深入基層的領(lǐng)導,還是群眾、觀眾,都知道領(lǐng)導下基層考察或慰問中,有很多場景都是事前安排好,一些群眾被事前導演過,甚至基層會組織一些人員充當“群眾演員”。近乎公開的造假所以流行,主要原因是上有所好,領(lǐng)導們想要那種鏡頭,習慣了擺拍式宣傳,以至于不在意坊間如何議論,那么,基層干部除了迎合,基本沒有別的選擇。
“明知道是被安排的”,這不僅是自我批評,也是在替大家揭丑,很多官員都穿過這樣的“皇帝新裝”。表象上,屬于形式主義,而深層次的問題,其實是監(jiān)督弱效、話語權(quán)獨大造成的強勢心態(tài)——官員喜歡怎么下基層,就怎么做,造假不怕群眾知道,也不怕群眾有意見,因為群眾意見不是當飯吃的。正因為一些官員這種自我主宰的心態(tài)過于強大,不甚在意甚至蔑視群眾感受,才導致了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霸道作風日益嚴重,與群眾的距離越來越遠。
困難戶也好,受訪戶、調(diào)研對象也罷,“群眾意見”其實是背好了的臺詞,批評或反映訴求要么隔靴搔癢,要么點到為止,而表揚上級、歌功頌德則不吝溢美之詞,然后是領(lǐng)導們非常滿意,個個滿面春風。而下去以后群眾會怎么說,領(lǐng)導們不是不知道,但如金華市委書記所說,“嘴上說改進,就是沒有實際行動”。
自我揭丑,說破“皇帝新裝”,揭丑的尖銳確實難得,但揭丑只是手段,終止慰問、考察和調(diào)研中的形式主義、弄虛作假,最終和群眾走到一起,才是目的。那么,一位領(lǐng)導說破“皇帝新裝”之后,大家會不會對形式主義和慰問考察造假感到臉紅,才能檢驗轉(zhuǎn)作風和自我批評的成效。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