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的存在總是以內在的、潛移默化的方式制約和規(guī)范每一個體行為,賦予其根據和意義。文化安全對于一個國家而言,除了主權以外最重要的部分。文化安全問題之所以存在,不僅在于各種文化的異質性特征及由此產生的沖突,也在于各異質文化安全本身具備共同的特征,正如美國政治學家薩繆爾·亨廷頓(Huntington·Samuel·P 1927-2008年)所言:“對于人來說歸根結底最重要的,不是政治意識形態(tài)或者經濟利益。人們認同之所在,人們?yōu)橹鴳?zhàn)、而犧牲的,是信仰和家庭,血統(tǒng)和理念”在當今世界,領文化之先具有特別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美國十分重視文化安全,美國的文化安全策略滲透到了國家整體戰(zhàn)略和政治、外交、軍事、經濟和貿易政策之中,它無處不在。在其文化產品大行其道的同時,美國政府還通過廣播、電視、網絡及文化活動等向他國進行單向的文化輸出,傳播美國式民主、價值觀、文化及生活方式,這種對異質文化的打壓和顛覆,突顯出美國文化安全政策的意識形態(tài)特征和攻擊性傾向。
一、全方位的文化安全管控模式
美國聯(lián)邦政府沒有設立文化部,沒有單獨的文化立法,美國政府文件也甚少出現(xiàn)“文化”字眼,連全球通用的“文化產業(yè)”一詞在美國也換成“信息產業(yè)”或“娛樂產業(yè)”,但這并不說明美國對“文化”或“文化安全”不予重視,恰恰相反,美國通過中央情報局構建了世界上最獨特的全方位文化安全管控模式,形成了向全球推廣其意識形態(tài)領域中文化斗爭。對于這種表里不一的現(xiàn)象,美國外交史學家弗蘭克·寧柯維奇認為是因為美國人“對‘官方文化’歷來比較反感,對文化的政治控制有根深蒂固的敵視”,導致美國政府盡量在表面上割斷政府與文化、信息的聯(lián)系,以迎合美國人具有“深厚歷史根基”的自由主義理念及對意識形態(tài)的抵制態(tài)度。
事實上,美國政府很早就形成了一套對文化、文化安全的管控模式。在這種體系中,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簡稱NSC)起著關鍵作用。這個由美國總統(tǒng)直接領導的高級幕僚機構,其成員包括副總統(tǒng)、國務卿、國防部長、中央情報局局長、參謀長聯(lián)席會議主席、總統(tǒng)國家安全顧問、財政部長、國土安全部長等人,主要職責是統(tǒng)一協(xié)調美國國家內政、軍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安全政策,向總統(tǒng)提出戰(zhàn)略建議。每屆美國總統(tǒng)都會依據NSC的評估在任期內發(fā)布一份《美國國家安全戰(zhàn)略報告》,提出未來美國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戰(zhàn)略方針,為具體政策的制訂提供依據。因此,美國并非不講文化安全,只不過美國文化安全政策“滲透于它的國家整體戰(zhàn)略和政治、外交、軍事、經濟和貿易政策之中”。這恰恰說明,美國文化安全政策并非毫不重要,而是“無處不在”。
另一方面,美國雖然沒有設立文化部等機構,但構建了全方位的文化安全執(zhí)行機制。在NSC的協(xié)調下,包括國務院、財政部、國防部、國土安全部(2002年建立)、中央情報局等在內的政府部門共同執(zhí)行國家文化安全政策,在對外文化交流、意識形態(tài)滲透、國內文化安全防護等方面各司其職。在美國政府看來,文化安全涉及美國的核心價值,是國家安全戰(zhàn)略中的核心戰(zhàn)略之一。美國國土安全部首任部長湯姆·里奇提出:“在文化領域,安全問題十分重要。我們必須從另外一個角度思考安全問題。恐怖分子不僅是懷揣炸彈的人。思想與文字同樣會對我們的安全造成嚴重影響。”
二、利己主義的文化安全理念
我們認為,美國的文化安全理念主要體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文化安全成為國家安全戰(zhàn)略核心。美國是世界上最早將文化安全納入國家安全核心戰(zhàn)略的國家之一,維護文化安全成為舉國體制。在NSC的協(xié)調下,美國政府各重要部門都參與其中,形成龐大的文化安全網絡。在政府支持下成立的各種基金會,在世界各地開展文化擴張和滲透,維護美國的文化安全利益。為確保這個舉國體制高效運行,美國政府還根據形勢變化作出調整。比如在“9·11”事件后,時任總統(tǒng)布什稱美國面臨的安全威脅是“激進主義和技術的結合”,他不僅提出“先發(fā)制人”的反恐策略,而且強調,“在打擊全球恐怖主義的戰(zhàn)爭中,我們永遠也不要忘記我們的終極目標為保衛(wèi)我們的民主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而戰(zhàn)”,這表明,維護美國的價值與文化始終處于美國國家安全的核心地位。
二是“國家利益最大化”的文化政策導向。美國無論在制訂文化安全政策還是在開展國際文化貿易方面,都以國家利益最大化作為基本政策導向。早在1950年美國加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科學和文化物品進口協(xié)定》時,就堅持要保留不進口可能對美國文化產業(yè)發(fā)展構成損害的文化商品權利的條款,以保護那些還不具備國際競爭優(yōu)勢的文化產業(yè)。到了20世紀80年代,當其文化產品在國際市場逐漸取得壟斷地位后,美國便立即拋棄“文化例外”的說法,高舉著文化自由貿易旗號在國際文化市場攻城略地,有時還為爭取更大的經濟利益,不惜利用國際貿易爭端解決機制,對他國的文化貿易保護政策提起訴訟。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