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后將進一步實現政府“權力瘦身”
“《通知》的一大亮點,在于清理針對公民、法人或其他社會組織的非行政許可審批。一些部門的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大大超過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在一定意義上意味著,非規(guī)范的行政審批權限設定超過了規(guī)范的行政權限設定,偏離職權法定的軌道,增加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義務。”宋世明認為,這種狀況不利于規(guī)范行政審批權限的設定和實施,不利于更好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不利于有效監(jiān)督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
事實上,已有地方開始清理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4月17日,天津市通過的2014年版《天津市行政許可事項目錄》,就廢止了54項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通過取消這些事項,既克服了政府對微觀事務管理的“越位”問題,又方便了企業(yè),調動了企業(yè)生產經營的積極性。
“此次清理是行政審批改革的延續(xù)和推進。其出發(fā)點就是要‘激發(fā)市場活力、增強發(fā)展動力’,把權力關進籠子里,讓政府權力規(guī)范運行。”劉太剛說。
專家表示,可以預見,在清理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后,將有助于政府職能轉變和市場功能優(yōu)化,提高政府效能。同時,這也有助于壓縮權力尋租空間、遏制地方“跑部錢進”等不正之風。同時,通過清理實現中央政府的“權力瘦身”,也將為地方政府全面清理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作出表率,有助于地方各級政府推進依法行政的進程。
“非行政許可審批”類別將一去不返
細讀《通知》,可以發(fā)現,本次清理對象分別針對面向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和面向地方政府等方面的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該取消的一律取消,該調整的堅決調整。
“從《通知》要求看,兩種類別的清理中,因工作需要而保留或調整的程序及標準是有很大區(qū)別的。”宋世明說。對于面向公民、法人及其他組織的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除了取消外,若確有工作需要的可以依法履行新設行政許可的程序,但前提條件是符合《行政許可法》第十二條、第十三條規(guī)定的事項,并要按照《行政許可法》和《國務院關于嚴格控制新設行政許可的通知》(國發(fā)〔2013〕39號)的規(guī)定進行設定。對于面向地方政府等的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若要保留,則“實施部門要在一年內送交國務院審改辦審核,并報國務院批準后,統一調整為政府內部審批事項”,并沒有如前者的法律法規(guī)門檻。
從目前情況看,國務院有些部門已經完全取消了非行政許可審批,如文化部、人民銀行、質檢總局等部門的非行政審批事項皆為零,但有的部門非行政審批事項比例仍然較大。以國家稅務總局為例,其行政審批事項共有87項,其中行政許可事項7項,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高達80項,這就為清理工作增加了不小的難度。
“國務院各部門是清理的主體,這是一場典型的自我革命,難度可想而知。相信以此為契機,在國務院的強力督促下,今后再想通過發(fā)‘紅頭文件’搞審批,行不通了。”宋世明充滿期待。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