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和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引起了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國外輿論圍繞中國發(fā)展現(xiàn)狀和未來走勢,在“中國威脅論”、“中國機遇論”、“中國崩潰論”等原有論調的基礎上,又提出了“中國責任論”、“G2論”、“中美國論”、“發(fā)達國家論”、“中國不確定論”、“中國時代論”、“國家資本主義論”等新論調。深入研究和正確評析這些觀點,有利于把握當前國外輿論動向,對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際話語權,無疑具有重大意義。
一、近年來有關中國發(fā)展的輿論新動向
(一)“中國責任論”
國外對“中國責任”問題的關注由來已久,早在1995年時任克林頓政府國防部長的佩里在美國西雅圖發(fā)表演說時就講到,“不得不承認,中國正在成為世界上一個主要大國。我們確信接觸是最佳戰(zhàn)略,可確保在中國實力增強之時,它是作為國際社會一個負責任的成員這樣做的。”①
時隔十年,美國前副國務卿佐利克在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發(fā)表的演講中提出,“要促使中國成為這個體系中負責任的、利益攸關的參與者。”②該演講強調,中國在國際體系中應承擔更大的責任,責任的內容非常廣泛,不僅涉及到中國內政,還涉及到中國外交等多個方面。
歐盟理事會于2006年發(fā)表了關于“歐中戰(zhàn)略伙伴關系”的結論,明確表示支持中國成為國際社會負責任的成員,同時呼吁中國在貿易、知識產權保護、人權、援助政策、氣候變化、地區(qū)安全等領域承擔更大的國際責任。③
同年,歐盟委員會發(fā)表了題為《歐盟與中國:更密切的伙伴、增長的責任》的對華政策文件,指出“一種更密切、更強有力的戰(zhàn)略伙伴關系符合歐盟與中國的利益,與之而來的是增長的責任和開放的需要,這要求雙方采取一致的行動”①。
達沃斯2007年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德國總理默克爾強調,希望中國在對非援助和經貿領域加強和歐盟的協(xié)商,通過限定條件促進非洲國家的人權、減少腐敗和提高治理能力,以此促進非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②
日本以聯(lián)合國現(xiàn)有會費分配比例不能反映中國不斷增長的經濟力量及其在聯(lián)合國的地位和責任為由,要求中國承擔更大的聯(lián)合國會費繳納份額,為常任理事國繳納會費設置下限,并謀求降低日本繳納的聯(lián)合國會費份額。③英國國際戰(zhàn)略研究所一些學者甚至還認為世界上出現(xiàn)的諸如環(huán)境污染、資源破壞、地球變暖等現(xiàn)象,主要是中國發(fā)展造成的,中國應該承擔責任。
(二)“G2論”
G2是近年來西方學者相對于G8和G20提出的一個新概念,意思就是由中美兩國組成“兩國集團”,攜手合作共同解決世界經濟問題。華盛頓知名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弗雷德·伯格斯滕(FredBergsten)被認為是最早提出這一概念的學者,他認為,中國經過30多年經濟的高速發(fā)展現(xiàn)在已經是一個名符其實的超級大國,美國應該成全中國,使中國與其新角色相匹配。盡管他在2004年就提出了對G2的構想,但一直沒有引起學界的足夠重視,直到2008年,他在《外交事務》雜志上發(fā)表文章后,才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他指出,“美國應尋求同中國發(fā)展一種真正的伙伴關系,以實現(xiàn)對全球經濟事務的共同領導。”④
對于“G2論”,一些西方學者持肯定態(tài)度。美國知名學者布熱津斯基認為,“我們需要建立非正式的美中兩國集團(G2)。美中關系必須成為廣泛的合作關系,就像我們與歐洲和日本的關系那樣。”⑤
英國外交大臣戴維·米利班德持同樣的觀點,他認為中國將成為21世紀“不可或缺的力量”,在未來的幾十年間,中國將與美國一道,成為兩支“關鍵力量”,成為“世界兩強”。⑥美國專欄作家威廉·佩塞克認為,面對全球經濟的持續(xù)低迷,美中兩國應該聯(lián)手幫助全球經濟,要實現(xiàn)全球經濟的復蘇,“現(xiàn)在真正能起作用的是美國和中國組成的兩國集團(G2)”⑦。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也認為世界經濟的復蘇取決于G2。自從“G2論”拋出后,國外反對的聲音也不絕于耳?!度A盛頓郵報》的文章指出,若“美國與中國組成新的G2將為此付出沉重代價,將傷害美國在亞洲的盟友”⑧。日本《每日新聞》的文章則認為,G2只不過是美國在自身危機條件下“捧殺”中國的權宜之計而已,因為,美國曾經用類似的形式“捧殺”過日本。俄羅斯前總理祖布科夫認為,G2無論對中國還是美國來說,都將引發(fā)盟友的反感,不會帶來任何額外的好處。歐洲的一些知名學者,比如,歐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漢斯·馬騰斯、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所長季北慈都認為目前討論G2還為時尚早。
(三)“中美國論”
首先提出“中美國”概念的當屬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史學教授尼爾·弗格森,他于2007年代創(chuàng)造性地把China(中國)與Americe(美國)合成一個新詞Chimerice(中美國),意在強調中美關系的緊密性。弗格森對他創(chuàng)造的新詞津津樂道,認為中美兩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儲蓄國和最大的消費國已經構成了利益共同體,應該合成一個國家,那就是“中美國”。⑨
弗格森認為,“世界經濟一直是由我們將其稱為‘中美國’(Chimerice)的獨特的地域經濟體系所主導,即在世界超級大國美國與其未來對手中國的經濟聯(lián)姻基礎下,中國出口導向性經濟發(fā)展模式和美國過度消費模式的合二為一,形成了世界經濟秩序。”⑩
他認為中美兩國聯(lián)姻是天作之合。美國學者克里斯托弗·克拉克對弗格森的觀點表示懷疑,他在《中美共管世界是白日夢》的文章中指出,“在當今日趨融合的世界,中美經濟相互依存是聯(lián)系兩國的關系之一,但中美不同的政治利益,以及很多其他的聯(lián)系和責任使華盛頓和北京無法形成“共管世界”的局面。”①
俄羅斯學者瓦西里·卡申認為,中美兩國在經濟和地緣政治上的分歧將會隨著危機的不斷加深而逐步暴露,中美不可能建立同盟,美國人的真正目的是想利用中國來遏制俄羅斯。
(四)“發(fā)達國家論”
把中國貼上“發(fā)達國家”的標簽,只是最近幾年的事情。國外輿論認為中國經濟保持了30多年高速增長,并于2010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世界上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鋼材等多項指標均居世界首位,中國已經不屬于發(fā)展中國家了,用發(fā)達國家來看待中國也許更為妥當。
美國高盛公司首席經濟師吉姆·奧尼爾于2003年在名為《和金磚四國一同暢想:走向2050》的書中預言,中國在2039年就會趕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時隔8年,他改變了自己的預期,在其新書《成長地圖:金磚四國的經濟機遇》中指出,中國趕上美國不需等那么久了,他認為到2027年這一切就將會實現(xiàn),如果中國經濟發(fā)展比預計更快,或許不用等到2027年。②
實際上,隨著中國崛起步伐的加速以及經濟總量排名的不斷刷新,中國趕超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的國際不同機構的預測層出不窮。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報告稱,按照市場價值方法計算,中國將在2035年超過美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羅伯特·福格爾預測說,204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占全球規(guī)模的份額將絕對性壓倒美國,成為第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一份報告中指出,根據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有望在2016年,在經濟總量上超越美國,這也被看做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首次宣布“美國時代”的終結。英國《經濟學家》稱,中美差距能以多快速度縮小依賴于三個因素:中美實際經濟增速的差距、兩國通脹率的差距、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變化。文章稱,基于對這三個因素合理推測,中國會在未來10年趕超美國。③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