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流洶涌、環(huán)境嘈雜的火車站,把親人朋友、長者病患送上車、接出站,人們懷揣的不僅僅是一張站臺票,還有親情、友情,還有一份擔(dān)當、一份道義。站臺票落得如此下場,究竟誰之過?
來聽聽有關(guān)部門的“判詞”:停售站臺票,是為了保障安全、維護秩序、打擊黃牛、推進實名制、遏制逃票……然而令人費解的是,這些由來已久的亂象,根源恰恰在于火車站等責(zé)任方自身工作不細、管理不嚴、有禁不止,如果硬拿站臺票當替罪羊,無異于“頭痛醫(yī)腳”。
首先,停售站臺票的管理方法本身就漏洞百出。在北京西站,一張北京西到涿州的車票僅有12.5元,不管是正常接親送友,還是企圖兜售小商品,都能簡單地用這張實名制的短途廉價車票,替代昔日的站臺票進入車站。而一些擁有“特殊渠道”的人,更能帶人進站,造成新的尋租空間。
其次,停售站臺票在邏輯上完全站不住腳,不僅不是“對癥下藥”,更是“頭痛醫(yī)腳”。比如逃票行為,要堵的漏洞在于,持站臺票的人怎么上了車,乘務(wù)員查票時為什么沒查出來,而不能歸罪于站臺票。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