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城市曾遭受過多次地震。在歷史上,幾乎沒有一個世紀該城不發(fā)生一次大地震。1586年,這座城市由于地震而變成廢墟后,又進行了重建,沿著東西向和南北向的筆直街道,聳立著一座座教堂、修道院和宮殿。這些哥特式建筑與受意大利文藝復興影響產(chǎn)生的各種風格的建筑渾然一體。1717年地震以后,人們曾設想將此城遷移他處,但后來卻又頑固地做出了重建的決定。這時出現(xiàn)了巴洛克式和超巴洛克式建筑,出現(xiàn)了裝飾華美的圓柱和半露柱,以及在灰泥飾面上勾畫出的動植物圖案。1751年,地震再次爆發(fā),部分地摧毀了這座城市,一位目擊者說:“兩分鐘內全城變成一片廢墟,泉水也枯竭了。”隨之而來的則是大火與鼠疫。根據(jù)國王的圣旨,一座新城在距安提瓜危地馬拉不遠的地方,即危地馬拉城現(xiàn)址上拔地而起。1976年安提瓜危地馬拉又一次遭受大地震。
由于1976年大地震,過去殖民時期的西班牙風格的建筑群已蕩然無存。但說來也奇怪,那次地震幾乎把所有高層建筑都毀為廢墟,惟獨安提瓜大教堂卻完整地保存了下來。宗教信徒認為是上帝保佑,于是更加篤信天主,而科學家們則認為教堂是因建筑結構嚴謹而使它安然無恙。正因為雙方爭執(zhí)不下,因而遠方游客紛紛慕名前來參觀這座教堂。
這座城市每次地震后雖被夷為平地,但許多體現(xiàn)西班牙建筑風格的房屋,特別是總督府在19世紀還是得到了重建。在1976年安提瓜危地馬拉遭受地震嚴重破壞之前,危地馬拉政府已經(jīng)提出一項雄心勃勃的維修計劃,盡力保護這個美麗卻又不幸的城市的遺址。國際社會也立即作出反應。如今新的古建筑防震措施已在這里得到驗證。
巴洛克風格的舊危地馬拉城建筑
美麗又不幸的城市
舊危地馬拉城位置在中美洲的中部,是聞名世界的巴洛克(Barroco Antigueno)藝術風格的誕生地,而且擴散到拉丁美洲。它輸出宗教藝術作品到西班牙。作為殖民時代的總督府它顯示了巴洛克時代美洲殖民城市的特征,體現(xiàn)了18世紀建筑整體卓越的典范。作為一個考古學地點,它精確的勾勒出過去年代日常生活的脈絡。該地區(qū)的主要觀光地有:阿蒂特蘭湖、老首都舊危地馬拉、古老的瑪雅城市蒂卡爾和一些其它著名的城市如克薩爾特南戈和奇奇卡斯德南哥。
當阿爾沃拉杜的佩多被科特派遣到危地馬拉建立首都圣地亞哥的時候,瑪雅人已經(jīng)順從阿茲特克人的統(tǒng)治。三年以后,由于當?shù)氐谋┝顒?,西班牙人放棄了這座城市。 1527年,首都重新建立在阿爾莫隆加。1541年城市被地震和火山噴發(fā)所摧毀。隨后是一系列具有破壞力量的地震。 1543年,Santiago de Mayor在現(xiàn)在的安提瓜危地馬拉地方重新建設。
隨后的歲月中,它成為港口總監(jiān)辦公活動中心,而且它的范圍擴展到整個中美洲。安東尼利(Antonelli)勾勒出第一個都市規(guī)劃。1590年,在另一次地震以后城市得到重建。在17世紀期間,城市的建筑汲取中世紀和文藝復興的靈感建立起來。1717年的另一次地震導致一次建筑的繁榮。在這1775年西班牙當局決定重新建造危地馬拉首都。朱安?包蒂斯塔?安東尼利(JuanBautista Antonelli)(他也負責卡塔納赫、哈瓦那、圣胡安、波多黎各防御工事的設計)的計劃是根據(jù)東西向四個基本點,設計互相垂直的網(wǎng)格。廣場和安提瓜危地馬拉的通道設計的十分精致,其設計體現(xiàn)了文藝復興時期的一些特點。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