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模式高考需公平用人制度托底
打破“一元制”高考模式,這項改革值得期待。至于具體的改革方案如何、在改革實際中如何操作,屬于技術層面的問題,只要不斷努力探索,假以時日,必能使之完善起來,自不待言。
但是,兩種模式高考究竟能否叫好又叫座,比制定具體的改革方案和使之落實還要難。這涉及到人才走出社會以后的就業(yè)、收入、使用和社會地位等比較實際的問題,說白了就是涉及到對兩種模式高考下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如何評價和分配利益的核心問題。如果不解決好這個問題,即使兩種模式的高考順利實施,但人們對兩種模式高考的歡迎度、評價度與當下進行的高等學術教育與高等職業(yè)教育極有可能并無二致。
那么如何克服社會對兩種類型人才的傲慢與偏見呢?這不是站在高處吆喝一聲或呼吁一下就能解決的,必須從根本上對兩種類型人才進行重新定位,制定全新的人才使用辦法,以此劃分兩種類型人才的就業(yè)范圍,確??s小兩種類型人才的收入差距,抬高和固定技能型人才的社會地位,即在全社會形成重視技能型人才的濃厚氛圍,使全社會發(fā)現(xiàn)和認識到技能型人才與學術型人才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和社會地位,技能型人才會成為香餑餑,兩種模式高考改革才受歡迎、也才算獲得真正的成功。
在兩種模式高考體制下,如果兩種人才的出頭之日存在有天壤之別,人們即使明明知道不一定能成功折桂學術型人才,但多數(shù)人還是會盡力投奔它而去,這是其他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止的。所以,在進行兩種模式高考改革的同時,必須在制度層面并從深層次配套、完善對人才的評價和使用尺度,使兩種人才實現(xiàn)平行、平等、公平競爭和上位。
兩種模式高考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即沒有使技能型人才受到社會尊敬和使之脫穎而出的人才環(huán)境和用人制度托底,不僅改革難以受到社會的歡迎,而且,改革能否有效推動和成功,都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兩種高考需要一種對待
目前的高考模式,是所有學生同一份試卷??陕殬I(yè)院校、普通高校,對學生知識能力的要求,及學生未來工作去向,都有所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又有所差異,有的文化成績很好,有的成績一般但動手能力不錯。因此,在“一張卷”的背景下,職業(yè)院校和普通高校的招生無法體現(xiàn)區(qū)分度,一方面,有意報考高職院校的學生不一定能在普通高考中勝出;另一方面,高職院校需要的學生能力,又很難通過高考本身體現(xiàn)出來。
人才需求趨于多元化,人才選拔方法和培養(yǎng)機制也應隨之多元化。在如此背景下,“兩種高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便更加凸現(xiàn)。因此,盡管這個消息來得突然,但輿論還是“高抬貴手”,從過程直接繞到了結(jié)果,成了新方案的擁躉。“兩種高考”值得期待,但是否能受到家長和學生的認可呢?
很長一段時間,我國高級技工等人才大量缺乏。相對于高校生,高職生不僅沒面子沒地位,而且事實上也沒有多少前途。魯昕表示,“技術技能型有三種人,第一類是工程師,第二類是高級技工,第三類是高素質(zhì)勞動者。”而這三種人并不符合當下社會對成功的定義和向往。這也是一些人所擔心的,考生和家長可能會認為只參加技能型高考,不過是高職的升級版,是件丟面子的事。
要想達到預期的效果,就要考慮現(xiàn)實的掣肘。面對未來的兩種高考,中職、職高的在讀生,情況可能好一些,但那些普通高中畢業(yè)生,是否愿意放棄讀普通高校的機會,直接選擇“小高考”呢?關鍵在于把兩種高考、兩種學生,予以同樣的尊重,讓他們都擁有人生出彩的機會。比如,在瑞士,就不存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現(xiàn)象,因為學技術也有前途。瑞士的世界著名包裝機械企業(yè)博思特公司,在1947年就創(chuàng)辦了自己的學徒工學校,博思特公司的幾任總裁和大多數(shù)中層領導人都是這所學校的畢業(yè)生。
兩種高考需要一種對待,這需要在行動上,特別是國家政策上對兩種高考、兩種學生同樣尊重。拿公務員考試來說,有沒有必要把文憑門檻設置得那么高?如果把底線文憑設定為大專,讓更多的人也有機會,這對于轉(zhuǎn)變社會觀念肯定有所裨益。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