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的三對關系
楊雄
近一段時間,國內出了不少社會戾氣之事件,如辱醫(yī)殺醫(yī)案件、網(wǎng)絡對罵事件等。此背景下,尤其要強調和諧的價值理念。
和諧是指事物之間配合得適當和勻稱,組合得恰當協(xié)調。從哲學角度看,和諧是對立事物在一定條件下,具體、動態(tài)、相對、辯證的統(tǒng)一,是不同事物之間相輔相成、互助合作、共同發(fā)展的關系,這是辯證唯物主義和諧觀的基本觀點。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和諧,既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和而不同”、“和實生物”的繼承,也是關注民生、注重公平的和諧,是發(fā)展中的和諧,更是民主法制保障下的和諧。和諧是國家層面價值觀中特別富有中華文化基因特色的,中華文化歷經(jīng)幾千年繁盛不衰,崇尚“和諧”價值觀是重要原因。
當前,在培育踐行和諧價值觀的過程中,須處理好三對關系:即和諧與差異、和諧與競爭、和諧與法治的關系。
和諧與差異的關系。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而不同,是社會事物和社會關系發(fā)展的一條重要規(guī)律,也是人們處世行事應該遵循的準則,它是滲透在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的重要文化精神。它給人的啟示是:和諧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沖突。尤其在當今多樣化的社會里,要承認差異,包容差異,尊重差異,不能用整齊劃一的、絕對化的思想看待事物。要在眾多不同因素的對立中把握統(tǒng)一,在彼此相互依存中“求同存異”,保持社會結構的差別共存、共生共榮。
和諧與競爭的關系。當前城市要發(fā)展,市場要繁榮,和諧與競爭一個都不能少。如果說競爭為市場注入了活力,和諧則是持續(xù)保持活力的根本。和諧需要一種尊重,需要一種誠信,需要一種生態(tài)平衡,不講規(guī)則的沒有底線的競爭只能抑制市場的良性發(fā)展。急功近利,殺雞取卵,不講誠信,虛假承諾,這些都是與和諧文化相悖的。和諧競爭不是不競爭,而是要學會在公平中講競爭,在競爭中求和諧。
和諧與法治的關系。一個和諧、善治的社會,理應既是民主自由的社會,又是崇尚法治的社會。即保證個性自由、維護合法利益應成為國家治理追求的價值目標。其中,特別需要強調沒有健全的法制也無從建立和諧社會。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總體上社會是進步、和諧的,但也存在許多不和諧的因素。強調法治加善治,旨在限制、消除這些不和諧的東西、不和諧的現(xiàn)象,以保障公民正常、合法的權益。為此,要樹立敬畏法律、遵紀守法的社會風氣,以達到總體上社會和諧的價值目標。
(作者系上海社科院社會學所所長、研究員)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