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劣食品扎堆春節(jié) 農村幾成“卸貨場”
大年初五這天,白文軍摩托車帶著娜娜,去隔壁鄉(xiāng)看望娜娜的干娘。路過鎮(zhèn)上的小賣鋪時,父女倆停下車進去買禮物。鑒于前兩天過期牛奶的經驗教訓,他們決定這次“死活都不買禮盒”。
瞅著五花八門的各類食品,糾結10多分鐘后,父女倆決定稱一些散裝的蛋糕,這在他們看來是實打實的“硬貨”。
進干娘家大門之前,娜娜招呼爸爸停下車,說想看看蛋糕有沒有碎掉,令她驚訝的是,她鮮明地看到了部分蛋糕上發(fā)霉的綠毛,這使得她差點吐出來。“這怎么可能,我看著售貨員嬸嬸裝進去的啊!”無奈,父女倆又返回剛才的小賣鋪。
進門前,白文軍一把拉住怒氣沖沖的娜娜,“你別說剛才蛋糕發(fā)霉的事,就說還要去另外一個親戚家,需要再買一件禮物!”后來,娜娜才被告知,這家商店是當地一個鎮(zhèn)干部開的,用爸爸的話說就是“咱們得罪不起”。
記者走訪多個鄉(xiāng)鎮(zhèn)的小賣鋪發(fā)現,與那些有獨立包裝的過期食品相比,這些散稱蛋糕、點心等食品的貓膩更多,更加令人難以分辨。
據媒體報道,除過期食品之外,像“娃恰恰”、“康帥傅”、“奧立奧”等在城市很容易被察覺的山寨食品,在農村卻有廣大的市場,不法商家采用降低價格、改換包裝名稱等手段銷售這些產品,可以說,一些農村地區(qū)的食品安全現狀令人擔憂。
在四川省金堂縣趙鎮(zhèn)彎彎街批發(fā)市場一家主營副食的店鋪,既有正品的大白兔、徐福記,也有山寨的“小白兔”、“徐記”,包裝極其相似。店主表示,商品主要銷往農村,山寨的七八塊錢一斤,正品的二十四五塊錢一斤,摻在一起賣,不容易看出來。
分析稱,很多“山寨”食品經常打著知名品牌的旗號出現在農村集市商店,由于價格便宜、極為相似的包裝和名稱、加上農村食品安全意識相對薄弱,這些質量低劣的“李鬼”食品,往往在農村有很大的市場,農村食品安全無形中成了食品安全監(jiān)管的薄弱地帶。
問題食品橫行鄉(xiāng)里 “舌尖上的安全”引憂
有媒體分析稱,追根溯源,農村之所以有假冒偽劣產品生根的土壤,從某種程度上確實與農村消費者消費水平不高、辨別能力差、維權意識不強甚至圖便宜“知假買假”有關,因此常被提醒“要加強自我保護意識”。
“農村人又不是傻子,誰愿意吃這些假冒偽劣食品?但十里八鄉(xiāng)賣的都是這樣,又有什么辦法呢?總不能每次都去縣里或市里買!”面對上述論調,白文軍如是反駁。
“春節(jié)期間禮尚往來的這些垃圾食品,就像‘擊鼓傳花’游戲一樣,最后落在誰家,誰就只能自認倒霉。”確如白文軍所言,記者在走訪中發(fā)現,越來越多的農村消費者對這種假冒偽劣食品很不滿意,但很多時候只能無奈接受。
基于此,有媒體撰文指出,問題的主要癥結不在消費領域,而在生產、流通環(huán)節(jié);把主要問題推到農村消費者身上,則是開脫了監(jiān)管責任。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與社會建設研究室主任鐘君看來,其是,問題食品頻現農村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有著深刻的經濟社會根源。他向中新網記者談道,“城鄉(xiāng)二元結構是導致問題食品流向農村的現實基礎,這其中就包括城鄉(xiāng)市場消費能力的差別。”
“這一問題的深層根源則是熟人社會的‘面子悖論’。講面子,又買不起。”在鐘君看來,農村居民消費水平較低與對面子要求較高之間的矛盾,也是導致問題食品頻現的重要因素。
鐘君指出,在上述內因尚難在短時間內迅速改變的當下,要治理這一愈發(fā)嚴峻的問題,就必須從外因下手,那就是進一步加大監(jiān)管力度,通過“治標”為“治本”贏得時間。
“農村不應是問題食品的‘法外之地’,城鄉(xiāng)二元結構更不是監(jiān)管選擇性失明的理由。只有首先徹底堵住監(jiān)管漏洞,讓問題食品在農村無機可乘,才能真正保障數億中國農民‘舌尖上的安全’。”鐘君說。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