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中國2013年年度熱詞之一。然而,霧霾并非中國獨自遭遇的問題。無論是歷史上較早步入工業(yè)化進程的英國、美國和日本等發(fā)達國家,抑或是墨西哥、伊朗、蒙古國等發(fā)展中國家,都曾經或正在面臨嚴重的空氣污染問題。實際上,這些國家的環(huán)境演變過程已經與我們的環(huán)境實踐和認識無縫對接。面對這一工業(yè)發(fā)展進程中的產物,如何有效實現(xiàn)治理,是一個世界性話題
客觀認知
空氣污染治理,是一個艱巨而持久的進取過程。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治理空氣污染所需的時間或許會有所縮短,但期待通過短平快的措施來完成治理,是不現(xiàn)實的
美國
治理“煙霧城”耗費半個多世紀
1943年7月26日,美國洛杉磯遭遇“毒霧”。濃烈的煙氣沉降在市區(qū),不斷有市民感覺眼睛刺痛、咽喉不適,空氣能見度極低。當時正值二戰(zhàn),許多人下意識地認為是日本動用了化學武器。不久后,洛杉磯人明白過來,是空氣出了問題。矛頭很快指向生產丁二烯的工廠,工廠被迫關閉,但煙霧并沒有就此除去,甚至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在廣大民眾的訴求聲中,時任洛杉磯市長弗萊徹·鮑倫于8月匆匆立下誓言,4個月內將徹底解決這一問題。事實證明,鮑倫完全低估了問題的艱巨性和復雜性。
關于煙霧產生的原因,洛杉磯政府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有弄明白。政府最初認為毒霧是空氣中的二氧化硫作祟,任命了一個煙霧委員會來專門研究解決這一問題。在減少有關工業(yè)部門的二氧化硫排放后,情況仍未好轉。政府又成立“洛杉磯空氣污染控制區(qū)”,對產生二氧化硫的煉油廠、排放煙塵的工廠、排放氮氧化物的電廠以及農民的焚燒爐、動物糞便處理廠等加以嚴格管控,但效果甚微。人們又發(fā)現(xiàn)石油中揮發(fā)的碳氫化合物與空氣中的二氧化氮等在陽光中紫外線的作用下會產生一種帶有刺激性的有機化合物,聚集后形成煙霧。有關部門隨即采取對應措施,效果仍不大。洛杉磯政府失語。
此后近10年間,毒霧的幽靈一直沒有離去。污染嚴重時,洛杉磯甚至一年有約200天都煙霧彌漫,徹底淪為“煙霧城”。1952年12月和1955年9月,洛杉磯發(fā)生兩次光化學煙霧事件,共有800余名65歲以上老人因呼吸系統(tǒng)衰竭死亡。經過不懈地探索和分析,政府才認識到,當時250余萬輛汽車每天排放的1000多噸碳氫化合物是產生煙霧的罪魁禍首。經過漫長的治理,直到上世紀末,洛杉磯煙霧問題才基本得到解決,一級污染天數(shù)由1977年的121天,降到1998年的54天,并在1999年達到零天,此時已距煙霧產生時近60年。
洛杉磯案例幾乎是美國空氣污染控制歷程的縮影。19世紀后期至20世紀前半葉,美國工業(yè)化帶來的經濟擴張速度和環(huán)境污染程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匹茲堡、圣路易斯、辛辛那提、多諾拉、紐約……進入工業(yè)時代后,這些重要的工業(yè)城鎮(zhèn)都面臨嚴重的空氣污染。數(shù)據顯示,1886年辛辛那提31%的人口死亡與煤煙致病有關;1953年11月,霧霾使紐約市死亡200余人,1963年死亡400多人……而各地對霧霾的治理,又都歷經了復雜而漫長的過程。
英國
至今仍為歐洲空氣質量最差的首都
1952年12月,英國出現(xiàn)持續(xù)5天的“大霧”天氣。受濃霧影響,大批航班被迫取消,倫敦東北部所有公交車停運,在薩德勒威爾斯劇院上演的《茶花女》在演完第一幕后不得不中止,一場原定在溫布利球場舉行的大學聯(lián)合足球賽也被迫延期。各醫(yī)院收治了大量支氣管炎、肺炎、心臟病等重癥患者,數(shù)周內逾萬人死亡。這就是駭人聽聞的“倫敦煙霧事件”,被列入20世紀十大環(huán)境公害事件。
英國是較早受空氣污染困擾的國家之一。英國的空氣污染雖與其氣候條件有一定關系,然而更多還是工業(yè)化發(fā)展過程中大規(guī)模使用燃煤等化石燃料所造成的。早在1306年,時任英國國王的愛德華一世就曾就空氣污染問題下令禁止在倫敦地區(qū)燃燒煤炭。1661年,英國官員約翰·伊夫林在《防煙》一書中也提出用燃燒木材取代煤炭,認為此舉能減少污染所造成的咳嗽等病癥。然而,幾百年前的先見之明并未戰(zhàn)勝經濟發(fā)展所帶來的誘惑。作為工業(yè)革命的領跑者,英國在20世紀上半葉以驚人的速度消費煤炭燃料,與之相伴的則是20世紀50年代前的100年間,倫敦發(fā)生了約10次大規(guī)模煙霧事件。1873年冬季,一場籠罩倫敦城的大霧共造成約700人死亡。此后的1880年和1892年,兩場大霧致約2000人喪生。直至1952年12月,“倫敦煙霧事件”為全世界敲響警鐘。
即便如此,迫于經濟壓力,英國政府還一度拒絕采取相應措施,在民意壓力下才不得不著手制定一系列嚴格措施來控制空氣的持續(xù)惡化。1954年,倫敦出臺《倫敦城法案》控制煙霧排放。1956年控制煙霧排放舉措在全國普及,世界上第一部現(xiàn)代意義上的《清潔空氣法》頒布:要求居民改變消費觀念和生活習慣,大力推廣使用無煙燃料,冬季采取集中供暖;發(fā)電廠和重工業(yè)設施被強制搬遷到郊區(qū);部分倫敦人也遷到城外居住,這也直接導致目前70余萬在倫敦工作的人住在周邊“衛(wèi)星城”,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倫敦的環(huán)境壓力。1974年出臺的《控制公害法》,明確了從空氣到土地和水域等自然資源的保護條款。然而,20世紀80年代,隨著汽車走進家庭的數(shù)量激增,尾氣取代煤煙成為英國空氣的主要污染源。通過一系列整治措施和50余年的不懈努力,倫敦乃至整個英國的空氣質量得到了基本改觀。但直至今日,根據歐洲環(huán)境署公布的歐洲主要城市空氣質量數(shù)據顯示,倫敦仍為歐洲空氣質量最差的首都。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