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示與思考】
很多人覺得在如今這歌舞升平的城市中生活,偶遇到市委書記如同買彩票中了獎一般,難之又難。而這次偶遇書記的“幸運者”又有著一個在社會中非常敏感的職業(yè),那就是記者。面對記者偶遇書記,人們情不自禁的狐疑:“怎么會那么巧?”
事實告訴人們,所謂的“偶遇”的確就是這么巧。當天記者被派到剛開通的地鐵報導鄭州市新交通形式的情況以及客流量,市委書記則是在會展中心地鐵站附近開會,而市委就在綠城廣場站,剛好是直達。記者的任務以及書記的臨時決定促成了這場處于輿論巔峰的“偶遇”。“偶遇”沒有背地里的安排,并不是作秀,只是偶遇,就是這么簡單。
其實,“公車”這個敏感的詞匯也是這場偶遇的一個小因素。目前,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加強了對公車的限制以及查處,公車泛濫的現(xiàn)象已經得到了有效的治理。市委書記的“地鐵之旅”也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對“公車”有意無意的回避,這也意味著,“回避公車”已經成為一些領導干部的潛意識。這種潛意識的形成讓社會各界人士津津樂道,市委書記也為“回避公車”做出了良好的代言。
有人會說,為什么發(fā)現(xiàn)書記的會是記者而不是普通的人民群眾?其實這與記者這個職業(yè)有著莫大的關系,對于任何敏感的事件、人物,他們總有著超乎常人的敏銳性,發(fā)現(xiàn)什么總會朝著自己的職業(yè)方向上去靠攏,畢竟,記者所關注的是各行各業(yè)的焦點。而對于大多數(shù)普通的群眾,他們可能并是不十分關注這些東西,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市委書記叫什么、長什么樣,偶遇更是無從談起了。
普通市民認不出來市委書記,歸根結底恐怕還在于書記來到普通老百姓中間實在太罕見了。就像白烏鴉一樣,太罕見的事物總會讓人覺得不大可能存在,側面說明官員不接地氣太久了。如果出入專車,動輒交警開道,哪里能體會到普通老百姓擠地鐵搶公交位置的辛酸?遠離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就體會不到民生之苦。沒有了這種體會,只是一味的高坐在辦公室里聽下屬匯報,必然不會把解決民生問題放在心上。
這種“偶遇”應該成為司空見慣,變得不再罕見,變得不再是一種偶遇。如此這般,“公車”沒了、“地氣”接了,城市便真正的“歌舞升平”了。
歡迎繼續(xù)關注經典案例。
(轉載請注明來源:宣講家網站71.cn,違者必究。)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