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袖清風朝天去
時間,定格在了這一刻……“喝了這杯酒,你就要在這里再干4年。”想起石政委舉杯誠懇挽留她這位農(nóng)學院高材生時的情景,李春梅便聲音哽咽。如今,她已經(jīng)在六十七團結(jié)婚安家,想再說一句“我不走了,石政委”,遺憾的是,石書江卻聽不到了。
2011年11月15日,石書江在赴千里之外的塔里木大學參加人才招聘會途中,因遭遇車禍不幸以身殉職,終年55歲。帶著對尚未完成事業(yè)的牽掛與不舍,永別了他無限熱愛的團場,永別了他深深牽掛的職工群眾。
“人要有追求,更要有正氣”。這是石書江常說的一句話。
“襟懷坦蕩、廉潔勤政、嚴于律己、寬以待人。”這是干部群眾中眼中的石書江。
石書江愛團如家、任勞任怨,從教師到團紀委書記、副團長,再到團長、政委,無論崗位如何變換,無論環(huán)境如何變化,他始終堅持一名共產(chǎn)黨員的操守,踐行自己對黨和人民的承諾。在他內(nèi)心,自己是為民而生的,團場就是自己的歸宿。
六十七團底子薄、條件差、積累少。在團場經(jīng)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他帶領(lǐng)全團干部職工不等不靠,勤儉辦事,把有限的資金用在發(fā)展經(jīng)濟和改善民生上。他帶頭執(zhí)行團里規(guī)定的小車費、電話費、招待費等包干辦法,從不亂花一分錢。從1997年到2006年的近十年間,他和全團干部一樣,沒有領(lǐng)過一分錢獎金。
多年來,在石書江感情的天平上,始終把團場、把職工群眾放在最重的那一頭,而把自己看得很輕很輕。對自己和親屬卻近乎苛刻,有時甚至是不近情理。
走進石書江的家,仿佛走進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普通職工的家。臥室里的一臺老電視居然是個彩色顯像管壞了的“黑白”電視機;一臺威力牌半自動洗衣機是妻子的陪嫁;一個老式大立柜和兩張席夢思床是弟弟搬家時留下的。看到這些,你真的很難想象這竟然是一個團政委的家。
在女兒石璐的記憶中,爸爸的生活終年是儉樸的。“一件160元錢的滑雪衫穿了七八年還在穿,兩次在檢查工作時袖子被掛爛了,補好后接著再穿;那雙翻毛皮鞋穿了十多年依然舍不得扔。逢年過節(jié),別人家里都是熱熱鬧鬧的,而父母卻把門反鎖上,關(guān)掉客廳的燈,拔了電話線,一家人擠在臥室里看那臺老掉牙的“黑白”電視。在爸爸的言傳身教下,我和母親早已習慣了寧靜平淡的生活,早已習慣了清心寡欲的日子,早已習慣了清清白白地做人。”
石書江不是一個稱職的丈夫,從未替妻子分擔過家務。他生前曾對妻子說:“退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好好陪陪你,這輩子我虧欠你的太多了”。誰知這計劃還沒來得及實現(xiàn),他卻扔下妻子走了;石書江不是一個稱職的父親,女兒從小到大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他沒操過心。在女兒的婚禮現(xiàn)場,沒有一個照相的、攝像的,是一位好友用手機拍了一張一家四口的全家福,沒想竟成訣別;石書江不是一個稱職的兒子,1999年他77歲高齡的父親病逝,他沒有在床前侍候一天,甚至老人臨終時他也不在跟前。他欠父母、妻兒的太多太多,但家人給他的卻是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翻開石書江留下的28本日記,每一本上都密密麻麻寫滿文字。有會議記錄,有工作安排,有對未來發(fā)展的思考,有職工群眾的訴求,有對人生的感悟……
“人活的是一種精神,要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正是奉行這樣的人生格言,石書江一身正氣來,兩袖清風去,用短暫而又厚重的一生詮釋了一個共產(chǎn)黨員對黨和國家、對兵團事業(yè)的無限忠誠,贏得了廣大干部職工群眾的擁護和愛戴,在新疆生產(chǎn)建設(shè)兵團260萬干部群眾心中豎起了一座勤政為民的豐碑。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