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慈善和社會公益方面,邵逸夫先生無疑樹立了一座豐碑。早在1973年,邵逸夫先生就在香港設立私人慈善機構,確定宗旨是協(xié)助促進教育、醫(yī)療和藝術事業(yè)的發(fā)展。從那時起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四十載。與其他一些慈善家不同,邵逸夫先生捐贈的教育項目和學校,鮮有卷入爭議者。這源于其規(guī)范的基金會運作與管理,建立與我國內地辦學環(huán)境相適應的捐贈機制,這也是值得內地公益機構學習、借鑒的。
邵逸夫對內地高等學校和基礎教育的捐贈,都是通過香港邵逸夫基金實施的,而在實施過程中,與教育部建立緊密合作,可以說,這是民間慈善基金會與官方合作,共同改善我國學校辦學條件的典范。
根據(jù)《香港邵逸夫基金內地教育事業(yè)贈款項目管理辦法》,不論是高等教育領域還是基礎教育領域項目的申請,都要經(jīng)教育部聘請的專家對申報項目進行評審,并向邵氏基金推薦。未經(jīng)專家評審的項目,將不能獲得邵氏基金資助。邵氏基金之所以采取這種辦法,是結合我國內地的教育實際的,一方面,通過教育部門的評審,以確保其捐建的項目,不是“短命”項目——邵氏基金明確規(guī)定,贈款興建的基礎教育項目,應建設在經(jīng)過中小學布局結構調整后的,長期保留的學校;項目的使用期至少在五十年以上。另一方面,通過教育部的參與,明確被捐學校履行的義務,并得到有力的實施,比如,邵氏基金要求捐贈高校的建筑物,項目單位確保能夠提供不低于1:3比例的配套資金。
我國內地近年來民間教育慈善事業(yè)也迅速發(fā)展,但卻存在效率不高、民間和官方各自為陣的問題,甚至有公益人士與地方政府產(chǎn)生矛盾,這有多方面原因,包括一些地方政府覺得公益人士是在添亂(不像捐錢那樣受地方政府歡迎),但也有教育慈善本身不規(guī)范、選擇的慈善模式不合適的問題。邵氏基金在內地多年的規(guī)范運作,大規(guī)模捐贈5000個項目的慈善偉業(yè),給內地教育慈善公益人士的啟迪是,民間教育慈善,完全可以和政府部門形成合力,各司其職,推動教育進步。這一點,內地的營養(yǎng)午餐計劃,也可以說是民間和官方互動的成功案例。【詳細】
盡管邵逸夫早已是公眾所熟悉的名字,但大多數(shù)公眾對他的認識,大概從昨天才真正開始。邵逸夫,原名邵仁楞,生于浙江省寧波市鎮(zhèn)海鎮(zhèn),系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榮譽主席、邵氏兄弟電影公司的創(chuàng)辦人之一;1977年獲英女王冊封為爵士,1990年,中國政府將中國發(fā)現(xiàn)的2899號行星命名為“邵逸夫星”。他生于清末,去時已是21世紀。對邵逸夫更深入的報道還會繼續(xù),但令我稍稍驚詫的是:一些網(wǎng)站將邵逸夫逝世列入了娛樂新聞。
“邵逸夫逝世”是不是一條娛樂新聞?初看起來將其列入娛樂新聞也許并無不妥,因為邵逸夫不僅是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榮譽主席、邵氏兄弟電影公司的創(chuàng)辦人之一、香港上海商會成員、香港著名的電影制作者,而且叱咤娛樂圈大半個世紀,打造邵氏、無線兩個影視王國,培育了無數(shù)演藝人才。有評論甚至稱,“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邵氏電影和香港無線電視的節(jié)目”。但“娛樂化”解讀邵逸夫既流于淺表,也有意無意地遮蔽了他對社會的貢獻和價值。
邵逸夫之所以被公眾所了解,他的逝世之所以會引發(fā)廣泛關注,不在于其娛樂圈內的名氣,同樣不在于其不菲身價。邵逸夫再有名氣,也許還不及那些每天八卦迭出的影星;邵逸夫縱是巨富,但也沒有站在財富金字塔的最頂點。邵逸夫和內地民眾之間的“親近感”,其實更多來源于他的財富外行為。那些由他出資、在稍微像樣點的內地大學都會有的“逸夫樓”,已不用再特別提及,因為它早已人所共知。但關于他其余的慈善舉動,公眾雖略有耳聞,卻未必全然知曉。譬如,從1985年起,他平均每年向內地捐贈1億多元,用于支持各項社會公益事業(yè);譬如,2002年,他還捐資創(chuàng)立被譽為“東方諾貝爾獎”的邵逸夫獎,用以資助全球造福人類的杰出科學家進行研究,基金總額已高達50億元;再譬如,四川汶川地震,他們夫婦捐款1億元港幣,四川蘆山地震又捐款8000萬元人民幣。
邵逸夫的慈善與熱心公益行為,無疑是他同時代的那些名人所難以企及的,甚至也創(chuàng)造了一個令后來者只能奮力追趕的高度。從這樣的角度來說,在乘鶴西歸之后再來盤點邵逸夫先生的遺產(chǎn),相比于其在娛樂界的巨大成就,他留下的更是一種充滿哲學意義的健康財富觀:創(chuàng)業(yè)、聚財是一種滿足,散財、捐助是一種樂趣。對于富豪們的財聚財散,西方國家說得較多的一句話是: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但邵逸夫展現(xiàn)出的更是一種東方式的財富管理觀。他在盡最大努力進行慈善公益,但與此同時,他的財富與資本卻得到了同步的擴張。1985年,邵逸夫大舉捐贈的第一年,《信報》估算邵逸夫的資產(chǎn)為33億港元;2006年,媒體估計邵逸夫的總資產(chǎn)已逾200億港元。財富并不是壞東西,它能給社會帶來更大的進步。【詳細】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