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央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安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近日在京分別聽取聯(lián)系點省區(qū)教育實踐活動總體情況匯報,指導做好第一批活動收尾工作和第二批活動準備工作,強調要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鞏固和發(fā)展好教育實踐活動成果,把作風建設不斷引向深入,為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各項事業(yè)發(fā)展提供有力保證。(來源:人民網(wǎng))
教育實踐活動開展至今,進展順利,反響強烈,取得了積極成效。但仍然存在一種現(xiàn)象,一些部門談起自身工作,“發(fā)現(xiàn)不了問題”,覺得自己“沒問題”,甚至自我感覺好得不得了,匯報總結一套一套,談起不足隔靴搔癢,甚至按著前兩年匯報的不足照搬照抄。究其原因,正是官僚主義在作怪,放棄了謙虛謹慎,不把群眾意見放到心上。
放棄了謙虛謹慎,根源正在于脫離群眾。領導干部越是身居高位,往往越難得聽到真實的批評。有的時候,奉承話、吹捧聲與日俱增,以至一呼百諾、一怒眾懼,難免會閉目塞聽,自我膨脹。倘若認識不到這一問題,等到出了事,方才警覺自我評價與群眾認知有如此巨大的鴻溝。這正所謂“聯(lián)系群眾魚得水,脫離群眾樹斷根。”
要保持謙虛謹慎,出路還在于開門搞活動。正如中央領導同志強調的,開門搞活動,不是開小門、開側門,也不是開一時、開一段。在整個教育實踐活動中,堅持標準、確保質量,就要把開門搞活動、讓群眾參與貫穿始終,下一步,要繼續(xù)敞開大門,讓群眾來參與、來監(jiān)督、來評判。凡是群眾認可度不高、認為走了過場的,都應該返工補課。只有群眾看到了實效,教育實踐活動才不會走過場。
群眾的評價,就好比“涇溪石險”,是航行的警示標;聽不到群眾聲音,就好比“平流無石”,看似一片大好,實則危險密布。作為領導干部,一定要警惕這種“無聲的危險”,主動開門走出去,熱情把人迎進來,與群眾面對面、心貼心,讓群眾來為自我感覺糾糾偏,把群眾的評價作為教育實踐活動的標尺。如此,方能把握真實民意,克服自我感覺良好的痼疾,讓群眾路線越走越寬廣。
(作者單位:綿陽市涪城區(qū)發(fā)展和改革局)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