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李自成遇難時間說法不一,此采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中的9月說法,而顧誠則有5月說法,詳見顧誠:《明末農民戰(zhàn)爭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291頁。
[24]毛澤東:《論聯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毛澤東選集》(合訂本),人民出版社1969年版,第938頁。
[25]毛澤東:《論聯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毛澤東選集》(合訂本),人民出版社1969年版,第937頁。
[26]《流寇長編》卷四十二,崇禎四年正月甲。
[27]毛澤東:《關于糾正黨內錯誤思想》(1945年4月24日),《毛澤東選集》(合訂本),人民出版社1969年版,第937頁。
[28]毛澤東:《愚公移山》(1945年6月11日),《毛澤東選集》(合訂本),人民出版社1969年版,第1001頁。
[29]轉引樊樹志著:《崇禎傳》,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34頁。
[30][清]計六奇:《明季北略》卷五《馬懋才備陳大饑》,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105~107頁。
[31]《崇禎長編》卷二十二,崇禎二年五月庚寅。
[32]《崇禎長編》卷三十一,崇禎三年二月戊辰。
[33]《崇禎長編》卷三十七,崇禎三年八月乙卯。
[34]《崇禎長編》卷三十一,崇禎三年八月壬申。
[35]《流寇長編》卷四十二,崇禎四年正月甲。
[36][清]彭孫貽:《流寇志》卷一,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頁。
[37]《陜西三邊總督揚鶴題為布信招降事》見鄭天挺等編輯《明末農民起義史料》第13頁)。
[38]樊樹志著:《崇禎傳》,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44頁。
[39]此次詐降的各部首領有50多人,名單詳見《流寇長編》卷六,崇禎六年十一月乙巳、丁末。
[40]《流寇長編》卷六,崇禎六年十一月乙巳、丁末。
[41]順治《新鄭縣志》九十二,崇禎六年十二月戊辰。
[42][清]計六奇:《明季北略》卷十《李自成降叛不常》,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156頁。
[43]樊樹志著:《崇禎傳》,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88頁。
[44]樊樹志著:《崇禎傳》,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88~289頁。
[45]《國榷》卷九十三,崇禎七年三月己丑。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5632頁。
[46]1940年10月19日,何應欽、白崇禧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的名義,強令長江以南的新四軍、八路軍在一個月內全部撤到江北;中國共產黨從維護抗戰(zhàn)大局出發(fā),答應將皖南的新四軍調離;1941年1月4日,新四軍軍部及所屬的支隊9000多人由云嶺出發(fā)北移;6日,行至皖南涇縣茂林時,遭到國民黨軍8萬多人的伏擊;新四軍奮戰(zhàn)七晝夜,彈盡糧絕,除約2000人突圍外,大部分被俘或犧牲;葉挺與國民黨軍隊談判時被扣押,項英、周子昆被殺害;皖南事變發(fā)生后,周恩來在《新華日報》上憤然寫下了“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題詞。
[47][清]計六奇:《明季北略》卷十《李自成降叛不常》,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156~157頁。
[48]樊樹志著:《崇禎傳》,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93頁。
[49]樊樹志著:《崇禎傳》,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44頁。
[50]樊樹志著:《崇禎傳》,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47頁。
[51][清]孫承澤著、王劍英校點:《春明夢余錄》卷二十四《內閣·御試閣員》,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63頁。
[52]據錢穆先生《國史大綱》:神宗萬歷四十六至四十八年(1618~1620年),以遼東兵起,為此朝廷先后共增“遼餉”520萬,崇禎三年( 1630年)又加165萬有奇,“兩共685萬有奇”。后又加“勦餉”“錬餉”,先后共加1695萬兩,錢穆先生評論說:“正統(tǒng)以前 ,天下歲征共243萬兩,萬歷年初至400萬兩,所增殆超出七八倍。民窮財盡,為蘊亂之源。” 東西亂變共振導致的明財政捉襟見肘,迫使崇禎無力兩線作戰(zhàn)。正因此,崇禎的這一階級和解政策也被要求嚴格執(zhí)行。錢穆:《國史大綱》,商務印書館1994年版,第822~823頁。
[53]蔣中正著:《中國之命運》,北平時報社1946年版,第9頁。
[54]毛澤東:《關于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4頁。
[55]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2頁。
[56][明]李清:《三垣筆記·附識中·崇禎》,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221頁。
[57]樊樹志著:《崇禎傳》,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67頁。
[58]“[西漢]劉向:《戰(zhàn)國策·燕策·趙且伐燕章》: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莫過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擒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故愿王熟計之也。”惠王曰:“善!”乃止。何建章注釋:《戰(zhàn)國策注釋》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1175頁。
[59]薛牧青:《奧巴馬言論在華人世界掀軒然大波》
http://www.qnck.net.cn/content/2010-05/15/content_3232167.htm。
視頻鏈接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qRW6nY_LZw/。
[60]毛澤東:“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毛澤東選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63頁。
[61]1644年張獻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即帝位,號大順。1646年,清軍南下,張獻忠引兵拒戰(zhàn),在西充鳳凰山中箭而死。
[62]張國燾:《我的回憶》(下卷),東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385頁。
[63]徐向前:《歷史的回顧》(中),解放軍出版社1985年版,第451頁。
[64]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2頁。
[65]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13頁。
[66]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13頁。
[67]郭冠英著:《張學良在臺灣》,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3年版,第16頁。
[68]金沖及主編:《毛澤東傳》,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第954頁。
[69]“三韓”是指公元前2世紀末至公元后4世紀左右存在于朝鮮半島南部三個部落聯盟即馬韓,辰韓和弁韓,后亦指朝鮮半島。
[70]《名人名家抗戰(zhàn)詩詞選(1932年5月~1945年9月),《黨的文獻》2005年第5期。
[71]毛澤東:“吸取歷史教訓,反對大國沙文主義”,《毛澤東外交文選》,世界知識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年版,第537頁。
[72]《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習近平再訪西柏坡側記》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7/13/c_116524927.htm。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