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琉璃文樂木偶戲起源于江戶時代(1600年前后),是15世紀流行的一種敘事的凈琉璃藝術與木偶藝術的結晶。凈琉璃的劇情主要有兩個來源:封建時代的歷史?。唤沂靖星榕c社會責任之間沖突的當代戲劇。凈琉璃文樂木偶戲是日本最主要的傳統(tǒng)舞臺藝術形式之一,集說唱、樂器伴奏和木偶劇于一體。是日本四大古典戲劇之一。2003年凈琉璃文樂木偶戲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認定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列入代表作名錄。
凈琉璃文樂木偶戲起源于江戶時代,是15世紀流行的一種敘事的凈琉璃藝術與木偶藝術的結晶
在日本,木偶戲有很多種類和名稱,如人形劇、操劇、操人形以及后來的文樂等等。每一個名稱都有自己的來源,在演出形式和內容上也各有特點,但都屬于傀儡戲。在這些傀儡戲中,最主要的一種就是凈琉璃文樂木偶戲。
文樂又稱人形凈琉璃,日語里人形即木偶;凈琉璃是指由日本三弦伴奏的說唱。因為叫文樂的劇場木偶劇演得最紅最持久,文樂兩個字聽上去又雅,官方便正式把木偶表演藝術定名為文樂。日本的木偶戲多是給成人看的正劇,木偶也比較大,有真人的三分之二,所以一個人操縱不了,要三個人。主要表演者操縱木偶的頭部和右手,左助手操縱左手,第三人專門操縱腿腳。這樣一來比一人操弄更逼真,連古裝女人柔美的一顰一笑都表現(xiàn)得惟妙惟肖。但是對配合的要求很高,操縱木偶的人也就無暇分神配音,而由在舞臺側臺上端坐(實為端跪)的專職說唱人解說。說唱可以說是文樂演出的靈魂,說唱人稱為太夫,像我國的評書藝人,一個人要表現(xiàn)出所有劇中人的人物性格、生離死別,還要表現(xiàn)風聲鶴唳、烘托氣氛。時而抑揚頓挫、時而纏綿悱惻、時而倉勁雄渾、時而蕩氣回腸,具有驚人的表現(xiàn)力,把劇情烘托得起伏跌宕、扣人心弦,讓本來面無表情的木偶仿佛都有了生命,緊緊揪住了觀眾的心。即便是語言不通的外國人也極受感染。
人形凈琉璃是配合“太夫”的道白和三弦的音樂,用木偶演出的戲劇。
人形凈琉璃是直接萌生于奈良時代末期平安時代初期的“古凈琉璃”,鐮倉時代無文獻記載,到了室町時代初期,《見聞異記》等文獻出現(xiàn)“手傀儡”這個詞,即明確用手操作木偶,成為表演猿樂能和曲舞的有機組成部分,出現(xiàn)了作為自由職業(yè)者的木偶藝人。室町時代后期,將木偶藝人組織起來,隸屬于寺院神社,作為寺院神社節(jié)日的助興表演。于元龜元年(1570年)從中國經(jīng)琉球傳入了“三味線”(即三弦琴)。當時的文獻《言經(jīng)卿記》記有“凈琉璃等,三味線彈之”的事,說明表演木偶戲已由古凈琉璃與三味線伴唱伴奏。這三者結合,提高了技藝的水平,于是“人形凈琉璃”作為一種獨立的戲劇形態(tài)便誕生了。也就是說,木偶凈琉璃是日本一直特有的在三味線和凈琉璃配合下的木偶劇。先就凈琉璃來說,初期的凈琉璃以“平曲”(琵琶法師說唱《平家物語》,簡稱平曲)、“幸若舞”(敘事歌謠并伴以簡單的舞步)等古代藝能為母胎,并吸取謠曲等要素,是一種說唱詞章,像“平曲”一樣由琵琶伴奏,只具素樸音樂性的說唱故事形式,題材狹窄,且取自幸若舞曲等,缺乏戲劇性。其后凈琉璃的發(fā)展,與傀儡戲、三味線產(chǎn)生了密切的聯(lián)系,使凈琉璃、傀儡戲、三味線三位一體,融合在一起,于江戶時代元祿年間(1688—1704年)通過竹本義太夫、近松門左衛(wèi)門的努力,形成“義太夫曲調”——凈琉璃一派。近松詞章用義太夫曲調表演,融通了“凈琉璃本”(劇本)的文學性、“凈琉璃曲調”的音樂性和操凈琉璃(木偶戲)的戲劇性,創(chuàng)造了一種日本民族獨特的嶄新的戲劇形態(tài)——木偶凈琉璃。以此為界,此前稱為“操凈琉璃”即“古凈琉璃”,此后成為“義太夫曲調凈琉璃”即“新凈琉璃”,一般稱作“木偶凈琉璃”。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