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夜間急癥患兒需要做B超檢查,由于人員有限,賈立群就自覺承擔起這個夜班工作。賈立群曾向醫(yī)生同事承諾:只要自己人在北京,24小時隨叫隨到。這一承諾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至今已踐行20多年。20多年來賈立群從未報過一個夜班,從未索過一份報酬。如今科室擴充了,但賈立群心疼手下那些年輕同事:他們辛苦,他們家遠,他們事多,他們孩子小……總之賈立群依舊獨自承擔著這個夜班,除非自己出差,從不輕易找別人代班。
這可不是一個象征性的夜班。賈立群常常被半夜叫醒,經常是一夜數(shù)次,剛一躺下電話便又來了。最多的一次,賈立群一夜竟被叫起來19次之多!1992年,醫(yī)院破格給賈立群家裝了電話,很多老醫(yī)生至今記得782的分機號碼。有了手機后,找賈立群更方便了,而賈立群偏偏還把電話鈴聲設成“醫(yī)院來電話了”。為了及時趕到科室,賈立群把白大褂放在從家走到醫(yī)院路上的車里,后來干脆就把一件白大褂放在家里。
其實賈立群的種種行為,不僅僅出于醫(yī)德,也與他的性格有關。從內心里講,他是一個總為別人著想的人。舉幾件與醫(yī)療毫無關系的例子,賈立群的性格為人和處事方式可見一斑——
大約在2010年夏天,護理部主任張琳琪換新車后操作不熟,在醫(yī)院停車場倒車溜坡,撞了后面的車輛,車主正是賈立群。張琳琪到保險公司報險,保險公司要求現(xiàn)場照片。偌大的一個停車場,第二天很難找到原位。張琳琪對賈立群說了,賈立群一口答應。第二天早晨不到7點,張琳琪還堵在路上,就接到同事電話,說賈立群一直在停車場等她。她到達停車場,發(fā)現(xiàn)賈立群把車停好后,站在車前,為張琳琪占了預留的前方車位,以便保險公司過來拍照。張琳琪十分感動。這個感動可不是一般的客氣說法,她確實由心而發(fā)。
還有一件事在醫(yī)院幾乎盡人皆知:賈立群還沒住在醫(yī)院宿舍時,早晨帶1歲多的孩子來醫(yī)院幼兒園,大冬天孩子腳上卻只穿襪子沒穿鞋,同事問他怎么回事,結果賈立群從書包里拿出鞋來——車上人多,怕孩子鞋上的臟土蹭到別人身上。
——這樣一個在日常生活中尚且如此的人,在醫(yī)德方面還會有問題嗎?
有一次,賈立群正在做B超檢查,做著做著眼看床上的孩子不行了,賈立群連忙抱起患兒就往急救室跑。把孩子放在搶救床上,賈立群告訴醫(yī)生:孩子嚴重血性腹水,需要馬上搶救。此時患兒已經休克,急救后馬上實施手術,打開腹腔一看,里面全是鮮血;原來是腸系膜血管破裂,裂口竟有1厘米長。主刀醫(yī)生感慨:多虧賈立群把孩子及時抱來,再晚一會兒可能就沒命了。這時賈立群才向家長解釋,給患兒做B超時,原本懷疑孩子是腹水,但檢查發(fā)現(xiàn)腹水渾濁,仔細一看竟是腹內出血,所以顧不得向家長說明情況,爭分奪秒地送孩子來搶救。
自從賈立群成為一名B超醫(yī)生,就有患兒家長給他各種形式的饋贈——為了加號,為了得到精心診療,更多的是為了感謝。
每逢年節(jié),總有家長送來禮物,賈立群都盡量謝絕,有時實在推脫不掉,只能想方設法找機會補償。有一次,一位家長帶患兒復查時,特意帶來一包自家炸的面食“咯吱盒”。面對如此盛情,賈立群無法拒絕,但馬上打電話讓妻子買了一個生日蛋糕送還——那天剛好是患兒7歲生日。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