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種改革,是在政府主導的高考之外,積極提倡和推行第三方評價測試。
考試是嚴酷的競爭,一刀切,只看分數(shù),而評價則是更多地甄別、診斷,會比較細膩真實地評判一個人的素質(zhì)、能力、潛力、特點等等。如美國就有ETS中心,是政府之外的第三方獨立的考試測評機構(gòu)。其功能是為高?;蛘哂萌藛挝辉u價測試人才,或者提供考試之外的參考。這種方式可以借鑒。
中國應當容許成立私立的評測機構(gòu),政府只考察其資質(zhì)、能力,不干預其具體業(yè)務,靠誠信與實力立足。這種機構(gòu)多了,形成更注重真實能力和素質(zhì)的社會心理,最終也會影響到整個教育轉(zhuǎn)型,包括基礎(chǔ)教育和高等教育,逐步走出“考試唯一”的死胡同。
第四種改革,是高考自身的改革,包括幾個學科總分的調(diào)整,以及命題與閱卷的改革。
最近北京市教委發(fā)布2016年高考方案,決定將語文分值從150分調(diào)到180分,英語從150分調(diào)到100分,文理科綜合300分調(diào)到320分,數(shù)學不變,還是150分。另外,英語將增加一年兩次考試,如高一已考了100分,高二高三可不考英語。這個消息出來后,社會反響巨大,據(jù)網(wǎng)上投票統(tǒng)計,大多數(shù)人贊成,也有不少人反對。這是肯定的,任何改革措施的出臺,都不可能意見完全一致。我是極力贊成這種改革的。這是經(jīng)過多年爭論和反復研究后終于沉淀下來的結(jié)果,預示著舉步維艱的高考改革終于又邁出重要的一步。其實,這10多年來,高考有沒有改革呢?有的,比如語文考卷,有全國卷、各省市卷,一個改變就是知識性記憶性的題目少了,從九十年代初的40~50分減少到30分上下,占總分20%左右;考題設計也越來越偏重測試能力,讓不同類型學生發(fā)揮的題目增加了;作文題目改變過去過于偏重抒情,往理性靠攏了。這些都是改革,或者叫改進。但現(xiàn)在高考是全國卷與許多省市的卷子并存,也的確有些良莠不齊。北大語文教育研究所最近研究評價了近年的高考語文試卷,就發(fā)現(xiàn)有些省市高考試卷命題水平不高,甚至有硬傷。所以高考要改,首先必須考慮如何提高命題水平?,F(xiàn)在有些省市的高考命題隊伍受條件限制,比如為了命題保密,要較長期封閉工作,真正有水平的專家不愿參與,只好找些年輕教師;還有行政干預多等等。這都很難保證命題的水平與質(zhì)量。所以我主張,高考還是改回全國集中命題,比較穩(wěn)妥。高考命題有機密性,但不是不能研究,考試中心應當突破圈子,從政策上鼓勵研究,不斷提升命題水平質(zhì)量。
還有就是閱卷,一些困擾多年的問題也亟需解決。拿語文高考閱卷來說,作文占60分,一般分4個等級,其中二等40分上下(或者35~45分)。據(jù)對北京、福建等多個省市的閱卷調(diào)查,近四五年來,二等作文卷占75~80%。其他省市的情況也大致如此。二等分占比重如此大,不能很好地反映考生水平,對考生是很不公平的。造成高考作文評卷的“趨中率”畸高的原因,一是閱卷等級劃分標準虛化,比例失調(diào)。二是因作文評分有不確定因素,普遍規(guī)定同一份作文需2~3人閱評,彼此打分差異若超過5分,就需重新評閱。這規(guī)定本也為保證質(zhì)量,但卻容易造成閱卷者為求“保險”而彼此“趨中”。 作為高考語文最主要部分的作文,就因區(qū)別度模糊而極大地弱化了選拔功能。這對中學語文教學已經(jīng)產(chǎn)生非常消極的影響,廣大師生認為學不學都可以考個“趨中”的分數(shù),就不愿意在作文甚至在語文課方面下功夫了。這就應當改,想辦法讓作文評分正態(tài)分布。
此外,閱卷也需要改進。目前不少省市閱卷老師的更換比例過大。普遍規(guī)定,參加高考閱卷的老師由大學教師、高中教師各50%組成,但由于閱卷補貼過低,平均每人每天少于200元(低于做清潔的小時工報酬),而大學老師的科研、教學任務又重,難于抽調(diào)人員參加,只好越來越多地派博士生甚至研究生去閱卷,往往不能保證閱卷質(zhì)量。高中教師對參加閱卷倒是有積極性,但其主要目的往往在掌握高考命題動向和閱卷思路,以便高考備考,有的學區(qū)、學校甚至把輪流派老師參加閱卷作為“備考”的攻略。這些偏向都應改進,也不難改進。
高考牽涉千家萬戶,其改革政策性強,一舉一動都會引起極大反響,需要穩(wěn)步試驗與推進,不能動作過多,大起大落,但也不能只考慮 “維穩(wěn)”,無所作為,甚至拒絕改革。只要政府部門牽頭負責,在推進高考改革的同時,積極推行高考社會化、自主招生和第三方考試評價的試驗,齊頭并進,共同攻堅,那么多年來所呼喚的素質(zhì)教育以及減緩應試考試壓力的前景,就不再是遙不可及的了。
作者:山東大學文科一級教授 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