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zhì)疑教育方式
“小豆子134”:懷疑是不適應。應試教育的產(chǎn)物。
“忘記喝水??魚”:這就說明了一個問題,應試教育是死背教條式的教育,學生對待靈活機制的教育方式不適應。當初報港大而不選擇北大,許是為了理想,為了圓自己的夢想,但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差距,不得不面臨重新選擇。教育方式真該好好反思反思啊?
“大合肥攻略”:能說是硬式填鴨教育教出來的與香港社會和大學所看中的實踐,學習,分析等綜合素質(zhì)下,是教育失敗的一例嗎!
理解尊重
“痞子大餅”:這個……我到覺得和小姑娘適應環(huán)境與否無關。首先小姑娘本身想去的大學是北大,港大是家里人讓報考的。其次,這個小姑娘酷愛中國古文化已經(jīng)到了一種癡迷的狀態(tài),無論她作何選擇,至少在這個浮躁的社會能夠潛心喜歡一門沒什么就業(yè)前景的學科,本身就很了不起。所以,每個人人生的選擇都該被尊重。
“軼凡樂學成長空間”:我不作任何評論。一個現(xiàn)象的背后有無數(shù)可能的原因,有些原因當事者也未必意識到;面對這位學生的選擇,如果你們不能陪伴她并冷靜客觀地分析并找到更有效的策略,那么,大家能做到的只有尊重。
“塵塵hui”:說句實話,如果不是廣東人,說粵語,或是英文很流利,不建議狀元進港大。文科進北大,理科進清華,前途更好。如果懂粵語,或是英文流利,那么進港大無疑比內(nèi)地大學更優(yōu)勢,更好。所以凡事要結合自身的情況選擇,不要盲目。
“我在天天酷跑送了一顆心給你”:我那年的理科狀元也去了港大,后來復讀今年考了清華,仍然是理科狀元。
文科狀元“回爐再造”是部青春勵志片
這個新聞之所以被關注,皆是這其中的幾個關鍵詞都大有來頭:文科狀元、港大、北大……對于劉丁寧和港大之間的緣分已盡,這其中的玩味可謂是見仁見智:有說是休學的、也有說水土不服被辭退、也有說個人不愿意在港大就讀。其實在外界眾聲喧嘩的時候,劉丁寧反而應該保持“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冷靜。
好在當下眾人之眼早已經(jīng)見慣市面,譬如有官員辭去職務去民企當管理人員,亦或是副鎮(zhèn)長自己炒了自己的魷魚,等等。無論是在學?;蛘吖尽挝恢g的選擇,現(xiàn)在的人早已經(jīng)適應了應接不暇的“流通性”。只不過劉丁寧的選擇過于高開高走,在左手港大,右手北大之間的斡旋,可不是什么人都有這樣的資本。
翻看網(wǎng)絡留言,基本上都是舉雙手贊成的。當然,在觀眾來看,這的確太具有青春勵志片的效應了。在權威的《QS世界大學排名》評比中,港大連續(xù)蟬聯(lián)亞洲第一,世界排名更是把北大甩在身后。尤其是很多人愿意用全球目光來比較北大和港大教育之間的得失,就更容易造成把青睞留給后者。其實客觀來說,這未免不是另外一種功利。
而當以文科狀元之名昂首進入港大,且挾全額獎學金之威,劉丁寧的人生本應該是進入“豪華保險箱”。不過對于北大中文系那種純粹的向往,幾乎讓她患得患失,這點也可以在《天天向上》的節(jié)目現(xiàn)場有所窺見。我們不由的感嘆:理想的力量真的有那么大?以至于要從眾人仰望的港大殿堂中退出,而再度轉(zhuǎn)戰(zhàn)千軍萬馬的高考戰(zhàn)場。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