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項賢明
最近,在網(wǎng)絡上點播國外高校免費提供的公開課成了一個社會新時尚,這一現(xiàn)象的背后則是當今時代浩浩蕩蕩、勢不可擋的高等教育全球化。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全球化給高等教育帶來的變化是極其深刻而廣泛的,其中不僅有公開課這樣令人興奮的充電方式,還有一些深層次的、利弊難明的變化,比如說同質(zhì)化,或者說麥當勞化。
高等教育同質(zhì)化
正如很少有哪個國家的高等教育可以完全自外于全球化過程一樣,如今的大學正在從最初的千差萬別、多姿多彩,變得越來越相似。這種變化,就像是各個地方自然形成的、極具地方色彩的小吃店、作坊、大排檔,突然之間都被遍布全球且從內(nèi)到外都幾乎一模一樣的麥當勞快餐店所取代。大學,也正像麥當勞快餐店那樣,從建筑、規(guī)模到管理模式、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等等,由內(nèi)至外都變得日益相似。
在大學剛剛誕生的中世紀歐洲,由于教派信仰、地方文化乃至講學教師個性的差異,以及知識體系本身的多樣性等,使得幾乎每一所大學都個性突出,不僅其辦學模式和課程教學不同,甚至連對宇宙的基本解釋都各不相同。再看看如今的大學,除了那些早年留下來的古老建筑的外觀尚能見到些許特色外,我們在世界各地大學的那些新建筑、辦學模式、課程設置和教學方式等方面,能看到的都是越來越多的相似性。
最為重要的是,與當初學者們在課堂上宣講自己的學說并和聽眾辯論不同,如今的大學,越來越多的教師不是在課堂上講自己的研究,而是宣講教材中日益雷同的教條,并要求學生們記住那些教條,如同麥當勞在全球提供統(tǒng)一標準的薯條和漢堡一樣。這是同質(zhì)化引起高等教育蛻變的一個重要表征。
實際上,大學的同質(zhì)化是一個早就開始的、在長時段歷史中悄然發(fā)生著的緩慢變化過程。在一定意義上我們甚至可以說,大學的同質(zhì)化過程自從它誕生那天起就已經(jīng)開始了,這是由大學的本性所決定的。
大學本來就是為新知而來,而科學對客觀知識的追求必然帶來的同質(zhì)性,一開始就注定了大學的同質(zhì)化命運。因為我們面對的是同一個客觀世界,我們又有著用來感知和理解這個世界的差異極小的生理構造,我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必定是殊途同歸的。
探索世界以獲取新知的沖動,不僅鼓舞著伽利略們把望遠鏡伸向原本只屬于上帝的天空,同時也鼓動哥倫布們紛紛揚帆進行環(huán)球探險旅行。人們關于這個世界的知識,在這些探索和旅行過程中迅速增長。從哥倫布們把地球上各個大陸逐漸聯(lián)系起來的那一刻起,全球化的進程其實就已經(jīng)開始了。高等教育的全球化和同質(zhì)化,是同一歷史過程的兩個不同側(cè)面。
必要的警惕
像很多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一樣,高等教育的全球化和麥當勞化是好是壞、是喜是憂,我們也不能做簡單的非此即彼的判定。由于我們探索的是同一個客觀世界,所以,科學的認識越是接近客觀世界本身,不同大學、學者和學科、學派在同一問題上的結(jié)論應該也越是相似。從這意義上說,全球化和同質(zhì)化幾乎是高等教育發(fā)展的必然宿命。
然而,我們別忘了,高等教育的任務不僅僅限于傳播科學,它的真正目的在于培養(yǎng)有著高等修養(yǎng)的人。它在推動科技進步的同時,還擔負著促進人類文化發(fā)展和提高的重任。僅就人類文化的多樣性而論,我們可以說,高等教育的同質(zhì)化是一種幾乎致命性的變化過程。
正如生物多樣性是保持生命世界活力的必要條件一樣,多樣性也是維持人類文化之活力的必需。試想有一天全人類所有的課堂上講的都是同樣的內(nèi)容,所有的書本中寫的都是同樣的教條,那會是怎樣一出悲?。恳虼?,我們不能不對全球化引起的高等教育麥當勞化產(chǎn)生必要的警惕。
即便是從科學發(fā)展的角度來說,多樣性對知識生產(chǎn)本身也是非常必要的。所謂“真理越辯越明”,正是由于不同學者和學派從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和路徑開展科學研究,科學才如此充滿活力。
更為根本的是,科學的發(fā)展及其反思已經(jīng)告訴我們:所有科學知識實際上最終都是人類對客觀世界的主觀解釋,根本不可能存在一種與客觀世界完全同一的科學認識,換言之,科學的發(fā)展會永遠進行下去而不會終結(jié)。因此,從不同的角度對客觀世界進行探索是我們永遠都必須堅持和提倡的。
回顧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歷史,我們也可以看到,不同的學者和學派之間的爭論,在推動科學進步過程中曾經(jīng)發(fā)揮著怎樣重要的作用;不同學院文化,對培養(yǎng)不同的學者和保持科學的個性,有多么重要的意義。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大學的特色與個性的迅速消失,怎能不讓我們擔憂?
學術的世俗化
麥當勞化還可能帶來學術的世俗化,而學術的世俗化又可能加速大學的公司化,并推動大學把原本追尋新知的熱情轉(zhuǎn)移到對經(jīng)濟利益的追逐上去,進而削弱大學探索新知的內(nèi)在動力。不僅每一所大學都會熱衷于自身經(jīng)濟利益和其他社會利益的最大化,甚至每一個國家也在試圖通過推動本國高等教育國際化來提升其競爭實力。
實際上,早就有西方學者認為如今的大學變得越來越像“高等教育有限公司”。大學正在忘卻并偏離它原來的目標、使命和夢想,我們有理由為之擔憂。
不僅如此,全球化背景下的麥當勞化還在高等教育領域引起另外一個令人擔憂的趨勢,那就是“大師”的消失。在大學里的學術人及其學術實踐的個性,無論是在學術探索還是在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都是有著特殊意義和價值的。
傳統(tǒng)大學中那些大師們的趣聞軼事,每每為人津津樂道。他們鮮明的個性,甚至離經(jīng)叛道的乖張思維,促使他們能夠從與一般人不同的新視角來探索和解釋這個世界,因而對創(chuàng)造新知和學術進步都有著非常重要的積極作用。
相反,在如今不少大學里,學術人的個性正在被日益同質(zhì)化的學術活動所湮沒,治學方式和教學方式正在世界范圍內(nèi)出現(xiàn)標準化的傾向。大學也在主動運用自己的評價機制,引導學者的治學和教學活動朝著標準化方向邁進。在這種學者教學與治學方式標準化的背后,是大學探索世界的思維在趨同,這進一步加重了我們對大學同質(zhì)化的隱憂。
或許我們可以樂觀地說:認識到了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價值和缺陷,人們才可能通過自己的努力,使得高等教育全球化這個歷史過程更多地朝著積極的方向發(fā)展。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