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于細微處見本真
教育要實現(xiàn)“中國夢”,在我看來,就是要讓教育回歸教育的本真。
是不是可以這樣說,回歸教育本真的教育就是好教育。教育本真,是促進“人的生存和發(fā)展”,是促進“人的成長和幸福”,是……我們還可以說出很多。
教育之事,把話說得“大”一點是容易的,比如以人為本,比如全面發(fā)展,比如立德樹人等。但把“大話”落到實處細處,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教育本真,更多地體現(xiàn)在教育的細微之處。老子曾說:“天下難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細。”從簡單的事情做起,從細微之處做起,去逼近教育本真。
一位失去雙親的貧困孤兒,從初中一年級開始,在媒體和社會各界的關(guān)心下,得到了許多資助,她每一次得到資助時,我們的老師都會對她說,“你要刻苦學習,將來回報社會”,“你要學會感恩,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她刻苦學習,也有所進步。她一心想學有所成,將來回報社會,但她不管怎樣努力,名次總還是進入不了班級前10名。在臨近高考的前一個月,她幾乎要崩潰了,她說“我必須走了”,在遺書里寫道“我對不起這么多關(guān)愛我的人……余下的款留在存折里,密碼是……”之后,就從10樓跳了下去。人們驚愕。我們是否注意到善意的“刻苦學習”、“回報社會”給孩子帶來的巨大精神壓力?說“盡力就好”,算不算細微之處?
對于學生犯的錯誤,許多老師往往很敏感。為了“防范于未然”,老師會及時處理,或通知家長共同教育,或在班級里進行批評,或反映到年級主任、學校德育處甚至校長那里,或在教師休息室里“傳播事件”。一時間,犯錯的學生被學校領(lǐng)導(dǎo)、年級主任、班主任、學科教師、家長“嚴肅批評”,甚至要在班級或年級作檢討,學生成長路上走向“低谷”,心理素質(zhì)不太好的學生很有可能形成“破罐子破摔”的心態(tài)。所有的批評都很及時、都很善意,反正“該說的都說了,該講的都講了”,但學生的心理感受如何?教育效果如何?恐怕沒有多少人去思考這個問題。
老師還是要以“成全之道”理念,深刻領(lǐng)悟“教育是慢的藝術(shù)”之真諦,去處理這類問題。能包容則包容之,能善待則善待之,能“冷處理”則“冷處”之,給學生一個認識錯誤的過程,給學生一個改正錯誤的機會,“靜待花開”。相信大多數(shù)學生的錯誤是“成長中的問題”或是“發(fā)展中的偏差”。教師的適度鈍感,就是“大愛無疆”,就是“育人無痕”。
教育是一個非常復(fù)雜的過程,影響教育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一個有益的細節(jié),可能促進學生進步,甚至激勵學生一輩子奮進;一個無益的細節(jié),可能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我們的教育直接面對生命,生命是人的生理、心理等因素組成的整合體,因此,在教育過程中,就要充分利用細節(jié),挖掘?qū)W生的情感潛能,提高教育效果。
學生的一句話,一個表情,一個手勢,一次低頭,甚至一件飾品,都可能成為教師充分利用的教育細節(jié);教師在作業(yè)上的一次批語、在課堂上的一次表揚、在球場上的一個贊美、在電話里的一次關(guān)心,都可能成為成功教育的細節(jié)。
細節(jié)雖小,卻具有穿透靈魂的作用,看似不經(jīng)意的一個細節(jié)卻給學生留下特別深刻的映像,甚至影響其一生。
耐心的扣問,靜靜地傾聽,是細節(jié);該表揚時的表揚,該批評時的批評,是細節(jié);臉上的微笑,身上的裝束,是細節(jié);霍懋征老師的“懂了舉左手,不懂舉右手”,是細節(jié)。細節(jié),是一種習慣,是一種積累,也是一種眼光。細節(jié),體現(xiàn)了教師的教育智慧和對好教育的正確領(lǐng)悟。
我們是否可以這樣說,品悟不到細節(jié)的教育是目中無人的教育,不善于捕捉細節(jié)的教育是缺乏技巧的教育。教育本真看細節(jié)。
當然,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細節(jié)上,還要“身在細節(jié)中,心在細節(jié)外”,還要提煉教育細節(jié),升華教育細節(jié),還要大處著眼,小處著手。若是,學生幸甚,教育幸甚。
(作者:福建省廈門市教育局副局長)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