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是黨的群眾路線的主要創(chuàng)立者。群眾路線是怎樣提出和形成的?什么樣的關系才是健康的黨群關系?怎樣才能做到“細心地傾聽群眾的呼聲”和“在思想上情感上與群眾打成一片”?
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在領導中國革命的長期斗爭實踐中,把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的根本觀點和認識論原理,系統(tǒng)地運用于解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基本問題中,形成了黨在一切工作中的群眾路線。
毛澤東是黨的群眾路線的主要創(chuàng)立者。一切為了人民群眾的利益,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同群眾保持密切聯(lián)系,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是毛澤東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經(jīng)驗總結。1977年7月,鄧小平在提出要完整準確地理解毛澤東思想時指出:“我認為,毛澤東同志倡導的作風,群眾路線和實事求是是兩條最根本的東西。”1981年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不僅將群眾路線作為立場、觀點和方法這一貫穿于毛澤東思想各個組成部分的“三個基本方面”之一來定位,還將其概括為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之一。美國長期從事毛澤東研究的著名學者斯圖爾特·施拉姆也認為,“毛澤東思想中充分闡釋了領導者和群眾之間諸如此類的各種關系??偟膩碚f,群眾路線是貫穿此類關系的核心概念。”
無論是與思想路線并列的“最根本的東西”,還是“活的靈魂”之一,以及各種關系中的“核心概念”,說的都是群眾路線在毛澤東思想體系中的地位、價值問題。
群眾路線發(fā)韌于毛澤東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的實踐中
群眾路線是伴隨著毛澤東開辟中國革命道路的歷史進程、思考解決中國革命的出路和基本問題而提出、建立并逐步成熟的。
早在大革命時期,毛澤東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中就提出黨與群眾的關系問題,他指出“革命黨是群眾的向?qū)?rdquo;。而如何能夠成為“向?qū)?rdquo;而不失敗?他又說到,“我們的革命要有不領錯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團結我們的真正的朋友,以攻擊我們的真正的敵人。”他進而從中國社會各階級的經(jīng)濟狀況入手,分析了敵我友的問題,回答了我們要團結依靠誰,到何處尋找力量的問題,到何處去取得廣大的同盟軍的問題,并回答了中國無產(chǎn)階級最廣大和最忠實的同盟軍就是占人口絕大多數(shù)的農(nóng)民。
大革命失敗后,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上井岡山,開辟農(nóng)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的最初形態(tài),就是在湘贛邊界創(chuàng)造一塊紅色政權,以形成革命的星星之火。這塊最早的根據(jù)地,毛澤東在給中央的報告中稱之為“工農(nóng)武裝割據(jù)”,“創(chuàng)造群眾的割據(jù)”。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