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密謀集團
在貝克將軍辭職的時候,國防軍諜報局里的一個小集團已經得出了結論:必須直接推翻希特勒本人。諜報局是德國武裝部隊的情報機構,主要負責搜集軍事情報和反間諜。這個小集團的核心人物是諜報局局長威廉·卡納里斯海軍上將,另一重要成員是諜報局中央部部長漢斯·奧斯特上校。中央部是諜報局的三個部(中央部、國外部、情報部)之一,負責諜報局的人事和財政工作。在卡納里斯的運作下,一大批密謀推翻希特勒的反納粹分子被塞進了諜報局和德國外交部。
當時,德國反納粹分子的數量并不多,主要集中在軍隊、財政和外交部門。財政部門的代表是普魯士邦財政部長約翰內斯·波比茨,以及因為反對無限制擴充軍備而辭職的前經濟部長雅爾瑪·沙赫特。外交部門的代表是駐意大利大使馮·哈塞爾和外交部國務秘書馮·威茨澤克男爵。威茨澤克的大兒子是有名的核物理學家,二兒子理夏德·威茨澤克1984年到1994年曾擔任聯邦德國的總統。這些人都是專家型官僚,下面還有一些中級的公務員、魏瑪時代的老官僚,以及宗教界人士。奧斯特上校的工作就是牽線搭橋,把這些分散在不同部門的密謀分子組織起來。
這個松散的密謀集團一開始對希特勒還有些不切實際的想法,認為希特勒本人還算是個革命家,雖然沖動莽撞,但是對德國來說也還算有貢獻。這些年來希特勒在擴軍備戰(zhàn)的路上越走越遠,是受了戈林、希姆萊、里賓特洛甫這些“小人”的影響。密謀分子的主要任務就是“清君側”,逮捕這些小人,最好把他們統統絞死。至于希特勒,必須在法庭上為自己的錯誤懺悔,然后讓位給一個更加開明理智的領導人。假如希特勒表現良好,密謀分子甚至不反對讓他繼續(xù)當名義上的國家元首。當然前提是對納粹黨的各級組織進行清理。
但是奧斯特上校認為,殺死希特勒是政變成功的最重要前提。一旦希特勒被活著帶上法庭,一定會把法庭變成演講廳,甚至炮制出“第二次背后一刀”的說法(“背后一刀”是總參謀部的魯登道夫推出的說辭,他認為,德國本來一戰(zhàn)即將取得勝利,但是社會民主黨人、共產黨和猶太人給德國背后來了一刀),這樣密謀分子在道義上就落在下風,更不用說進一步的政治改革了。大多數軍人和群眾仍對希特勒懷有敬畏之情,如果希特勒死了,他們有可能倒向政變集團,但是希特勒活著就不好說了。奧斯特認識到,如果要成功實現政變,就必須得到軍隊的支持,因為單憑諜報局的力量不足以制服希特勒的衛(wèi)隊,而且還要接管國家機器,解除黨衛(wèi)軍和秘密警察的武裝。所以軍隊的作用極為關鍵。1938年的夏天,陸軍軍官團和總參謀部的大多數人還在騎墻觀望。不過,到1938年9月,這個機會就來了。
9月1日,弗朗茨·哈爾德上將出任陸軍參謀長,他早年曾經在巴伐利亞的第七軍區(qū)擔任參謀,目睹過納粹黨發(fā)動暴力政變的狂熱陣勢。哈爾德在上任的時候就決定了,如果希特勒主動挑起戰(zhàn)爭,只要大部分前線主官支持他,他就發(fā)動軍事政變,推翻希特勒。掌握柏林周邊防務的第七軍區(qū)司令埃爾溫·馮·維茨勒本上將態(tài)度也與此類似,所以這兩個人被拉進了貝克將軍的圈子。
除此之外,因為慕尼黑危機,前面提及的被轉入預備役的反納粹將軍恢復了現役。希特勒中止援助中國之后,蔣介石的德國軍事顧問團里面有一批軍官回到德國,其中許多人被拉到了貝克將軍的密謀集團里,包括顧問團團長馮·法爾肯豪森中將。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契也對哈爾德上將說,他本人很清楚總參謀部里的軍官在干什么,也清楚他們的目標是希特勒,“不過,在你們的準備階段,請不要打擾我”。
就在此時,奧斯特上校把魏瑪共和國時代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卡爾·戈臺勒博士拉進了密謀集團。戈臺勒曾經擔任過全國物價管制委員會主任和萊比錫市市長。他曾經在1937年前往英國和法國,會見了丘吉爾、法國總理萊翁·勃魯姆等人,提醒他們注意希特勒對全世界的威脅。密謀集團里面的波比茨、沙赫特、哈塞爾這些人一致同意由戈臺勒來充當文官的領袖。
到1938年秋天,貝克-戈臺勒集團已經成形了。這個集團的成員包括了軍事、經濟、法律、外交、新聞等各大部門的成員,基本上形成了一個“影子內閣”。這些人從動機上來說可以分成兩派,一派是總參謀部的哈爾德集團,屬于反戰(zhàn)派,主要以總參謀部的軍官為主,他們除掉希特勒的動機是為了阻止戰(zhàn)爭;另一派包括諜報局的卡納里斯集團,絕大多數文官,以及像維茨勒本這樣的軍官,他們除掉希特勒的動機是為了更換一個更加保守、謹慎的領導人。
貝克與戈臺勒制訂了抵抗運動的政治綱領。但這些綱領相當陳腐,基本上只是希望恢復魏瑪共和國,甚至倒退到更早的第二帝國。其中有一個“過渡時期綱領”, 內容包括:開放除納粹黨和共產黨以外的全部黨禁,廢除《授權法》以及希特勒上臺之后通過的一切惡法;由一位臨時攝政執(zhí)掌國家最高權力,攝政擁有緊急專政權,可自行委任政府官員;由攝政下令召開制憲會議,制定一部新憲法,并在適當時重新啟動選舉程序、還政于議會。在攝政監(jiān)國期間,國內秩序由軍隊加以維持。
除了這個集團,當時還有一個反對希特勒的小圈子,是赫爾穆特·馮·毛奇伯爵的“克萊騷集團”,這個名字是蓋世太保后來加上去的,用毛奇家族的莊園命名。毛奇伯爵是諜報局國外情報部的國際法專家,這個集團的成員主要是社會民主黨人和基督教保守派的青年知識分子,還包括納粹黨上臺以前的工會代表和文官,具有社會主義色彩。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