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杠桿化以及結構性改革的關鍵和檢驗標準之一,就在于中國消費經濟能否成功崛起。千頭萬緒中最提綱挈領者,非“放開存款利率管制,壓縮存貸利差”莫屬。中國的存款總量已超過人民幣40萬億元(約8.28萬億新元),但是中國的儲戶依然無法獲得高于基準利率1.1倍的收益率,這在世界主要經濟大國當中都是鮮有的。
利率管制成為普通儲戶、政府和企業(yè)之間進行債務和財富轉移的系統(tǒng)性工具。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中國經濟發(fā)展最大補貼的來源并非政府,而是普通儲戶。國民收入的分配過度向國家和企業(yè)傾斜,是中國內需不振的根源。
與中國相反,美國的普通老百姓屬于食利階層,其利息和分紅收入高達工薪收入的25%,而這一切乃通過債券基金、貨幣市場基金、ETF基金、指數(shù)基金、401(K)養(yǎng)老基金,和像pimco這樣杰出的固定收益投資經理等資本市場工具得以實現(xiàn)。這樣的資本市場工具在中國的發(fā)展依然嚴重滯后,因為利率管制,國有四大行對金融產品分銷渠道的壟斷,和資本賬戶的僵化管制,扼殺了創(chuàng)新。
李克強經濟學的理想國并非是固化的,并非棄刺激政策如敝帚,而要“精確打擊,有的放矢”的去刺激,要顛覆普通儲戶、政府和企業(yè)之間進行債務和財富轉移的系統(tǒng)性基礎,要在金融市場中打造出可以為國民輸送利益的金融工具,把利益分配公平化、市場化。
如果李克強經濟學能夠在以上方面大有作為,則內需發(fā)動,經濟再平衡指日可待。而且這次的超級去杠桿化也不會以大規(guī)模的經濟危機的形式爆發(fā),這是以往西方數(shù)次超級去杠桿化所未有的成就,不啻為中國經濟、為全球經濟治理所做的重大貢獻。
(作者是中國經濟研究學者)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