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史資料是記錄黨的歷史活動的載體,是進行黨史研究的基礎和前提,是黨史工作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條件。深化黨史研究,提高研究水平,必須認真扎實地做好黨史資料準備工作。
一、為什么要重視黨史資料準備問題
做好黨史資料準備工作,對于黨史部門和黨史工作者來說至關重要。這不僅因為黨史部門和黨史工作者對保存黨的歷史資料、傳承和弘揚黨的歷史負有重要責任,而且因為黨史資料狀況是制約黨史研究深化的“瓶頸”之一,史料功底是黨史研究者的基本功之一。
(一)史料是歷史研究的基礎
正確認識史料與歷史研究的關系,首先要弄清楚歷史、歷史學和史料的確切含義。作為區(qū)別于自然史的人類社會史,其最根本的含義是指人類過去的生活,也就是人類社會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正如李大釗所說:“歷史就是人類的生活并為其產(chǎn)物的文化。”歷史學是以歷史為研究對象,記載、總結和解釋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的科學。史料則是人類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遺留或保存下來的各種痕跡、實物和文字資料。從三者的內涵可以看出,史料并不等于歷史,也不等于歷史學。歷史遠比史料所記錄的人類生活豐富多彩,即使沒有史料,人類過去的生活也曾經(jīng)存在。因此,“沒有史料就沒有歷史”的說法是值得商榷的。歷史學的首要功能是記載,而記載必須以史料為依據(jù)。這是因為,沒有史料無法說明歷史;運用不同的史料,可以說明不同的歷史對象和歷史的不同側面;對于同一史料,歷史學家雖然可以依據(jù)自己的知識背景和對歷史的感悟能力,作出分析、判斷、推理和解釋,但無論如何,作出分析、判斷、推理和解釋的前提是史料。因此,“沒有史料就沒有歷史學”的說法是正確的??傊?,史料是歷史研究的基礎。研究歷史、撰寫史學論著,離開史料是寸步難行的。
在重視和鉆研史料方面,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堪稱典范。馬克思指出:“不論在自然科學或歷史科學的領域中,都必須從既有的事實出發(fā)”。為了撰寫《資本論》,馬克思花了不下25年的時間潛心研究歷史資料,研讀過1500種以上的書籍資料。恩格斯一生寫過許多歷史著作,在這一過程中,他總是孜孜不倦地查找、閱讀大量歷史資料。列寧在評介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時指出:“這是現(xiàn)代社會主義基本著作之一,其中每一句話都是可以相信的,每一句話都不是憑空說出,而都是根據(jù)大量的歷史和政治材料寫成的。”從經(jīng)典作家對待歷史資料的鄭重態(tài)度可以看出:充分占有可靠的史料,盡可能地弄清歷史事實,對于歷史研究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如此,古今中外有成就的歷史學家概莫能外。英國歷史學家柯林武德說:“歷史學是通過對證據(jù)的解釋而進行的”,“歷史學的程序或方法根本上就在于解釋證據(jù)”。中國近代學者蔡元培、傅斯年甚至提出了“史學本是史料學”、“史學便是史料學”的論斷。這種看法盡管受到一些批評,但批評者并無半點輕視史料的意思。作為批評者之一的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周谷城就說過:“‘史學本是史料學’這話對于史學界有益,但不正確。治史的人往往輕視史料,其實離開史料,歷史簡直無從研究起。歷史自身雖不是史料,但只能從史料中尋找而發(fā)見出來。”歷史學的目的在于總結經(jīng)驗、探索規(guī)律,僅僅依靠史料不能達成這一目的。“史學便是史料學”等論斷雖然有些絕對,但史料的重要性卻是公認的。
(二)黨史資料準備是黨史研究的前提
深化黨史研究,最重要的基礎工作就是充分做好黨史資料準備。在此基礎上,才能厘清史實,把握歷史發(fā)展的過程。沒有足夠的史料,敘述歷史、總結經(jīng)驗、揭示規(guī)律都只能是一句空話。如果說黨史研究是一座宏偉大廈的話,黨史資料就是建筑這座大廈的磚和瓦;如果說黨史研究是“流”的話,黨史資料就是“源”。沒有黨史資料這個“源”,黨史研究就會成為無源之水。因此可以說,黨史研究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黨史資料準備的情況。
首先,黨史資料的廣征博搜,有利于拓寬黨史研究領域。人們不斷發(fā)現(xiàn)新史料的過程,就是不斷豐富對歷史真實的認識的過程。
其次,黨史資料的分類整理,可以為黨史研究提供系統(tǒng)的、詳盡的專題性資料,從而提升黨史研究的水平。形成系統(tǒng)的黨史專題資料的過程,既是開展黨史研究的基礎,也是深化黨史研究的開始。
再次,黨史資料的校訂考證,可以為黨史研究提供確鑿依據(jù),從而提高黨史研究的準確度。黨史資料準備,包括對黨史資料本身所記載的時間、地點、人物以及歷史事實、歷史事件、歷史情節(jié)、統(tǒng)計數(shù)字等作大量考證、核實工作。這種經(jīng)過鑒別的黨史資料,能使黨史研究建立在扎實可靠的基礎上,能更準確地反映出歷史的本來面貌。
(三)“存史”是黨史部門義不容辭的責任
黨史資料是中國共產(chǎn)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推進革命、建設、改革歷史進程的直觀、形象、具體的載體。黨史資料蘊藏著豐富的內涵,記錄著黨不斷發(fā)展壯大、奮斗探索的光輝歷程,凝聚著共產(chǎn)黨人和各族人民追求真理、舍生取義,勵精圖治、自強不息,無私奉獻、百折不撓的偉大精神。黨史資料是黨的寶貴財富,也是國家和民族的寶貴財富。
高度重視黨史資料的征集和傳承,是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早在1934年4月,毛澤東、朱德、項英就曾聯(lián)名頒發(fā)《成立紅軍戰(zhàn)史編輯委員會的決定》,要求對紅軍作戰(zhàn)資料進行搜集并予以保存。1936年8月,毛澤東、楊尚昆為出版《長征記》征稿,向各部隊發(fā)電報并致信參加長征的同志,請他們撰寫回憶錄。1937年5月,由毛澤東、朱德署名,中央軍委發(fā)布《關于征集紅軍歷史材料的通知》,要求廣泛征集各革命根據(jù)地紅軍的文件材料,發(fā)動紅軍干部戰(zhàn)士撰寫回憶錄。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于1950年發(fā)布了《征集革命文物令》。此后,中央及有關部門多次就征集黨史資料發(fā)布文件。2010年6月,中共中央印發(fā)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史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抓緊黨史資料征編,妥善保存黨的歷史財富,發(fā)揮黨史資料在黨委和政府工作及黨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2010年7月,習近平同志在全國黨史工作會議上強調“黨史資料是編寫黨史和進行黨史研究的重要基礎”,要求“按照有關規(guī)定,切實做好黨史資料搜集整理和保護利用工作”。
中央和中央領導同志對黨史資料征集工作的重視,凸顯了對黨的歷史的珍惜和尊重,凸顯了為黨、國家和民族“存史”的重大意義。為加強黨史資料征集整理和保護利用工作,除建立專門的檔案、文獻機構外,中央還于1980年批準成立中央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1988年與中央黨史研究室同時撤銷,成立新的中央黨史研究室),極大地推動了黨史資料征集工作的開展。繼續(xù)做好黨史資料征集整理和保護利用工作,是中央賦予黨史部門的重要職能之一。進一步把黨史資料征集好、保存好、利用好,充分發(fā)揮黨史資料在深化黨史研究、加強黨史宣傳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是黨史部門肩負的政治責任和光榮使命。我們要按照中央要求,盡心盡力地把這項工作認真做好,使黨、國家和民族的寶貴財富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