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當:為共和國鑄造一流戰(zhàn)機
艦載機對于我們來說,是前無古人的工程。短距起飛、攔阻、機翼折疊……一個個技術難題等待著羅陽和同事去攻克。殲—15是大國崛起的利器,只能成功,不能失敗。
“我們正在從事的重點型號,背后是沉甸甸的政治責任,涉及到中華民族的尊嚴。”在殲—15動員大會上,一向鮮有豪言壯語的羅陽異常激動。
研制過程中,軍方根據形勢需要,提出了艦載機要打造“精品工程”,要求沈飛交付的樣機外觀質量100%達標、故障率比科研機大幅下降。“對沈飛來說,這意味著成本大大提高、研制周期大為延長。”海軍駐沈陽地區(qū)航空軍事代表室總代表陳青說,“對重擔在肩的羅陽,這無疑又增加了一份壓力。”
“精品”二字提出后,一些涉及的企業(yè)、員工提出不同意見,認為精品提的過早、要求過高,“有些問題可以在改進型時再完善,研制時期沒必要,確保完成任務就行”。
面對爭議,羅陽告誡大家,軍工企業(yè)首先要考慮國家利益、軍隊利益。打造第一代艦載機的精品工程,對艦載機早日形成戰(zhàn)斗力、提升作戰(zhàn)能力意義不同凡響。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超出想象的難。要知道,一架戰(zhàn)機有數萬個零件,40多個系統(tǒng)。
研制中,每當飛機出現(xiàn)質量問題時,羅陽總是習慣于“眼睛向內,查找自己問題,從不推諉責任”。
在有的人看來,羅陽對質量的要求,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在艦載機生產過程中,加工某部件的工裝型架焊接后忽然開裂,差點砸著飛機油箱。在排除完這個開裂的工裝故障后,羅陽要求普查該車間所有工藝裝備,真正做到“質量問題歸零”。
頓時一片嘩然。停工普查工裝,這勢必要影響本就緊張的工期,談何容易?
在緊張的生產周期中,沈飛整個軍機車間生產全部停工,用20多天對150多箱、1萬多項工裝徹底普查,徹底排除了隱患。
正是以這種精益求精、敢于擔當的精神,把首批艦載機做成了精品,其中有的還創(chuàng)造了月飛行架次的科研紀錄,甚至超過了裝備部隊的飛行紀錄。
航空發(fā)動機,號稱裝備制造業(yè)“皇冠上的明珠”。直到2002年,經過不懈奮斗,我國自行研制的第一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航空發(fā)動機才通過國家定型鑒定。但要配裝飛機,卻還存在很多困難。先是飛機自身需要進行改裝,其次是相關設計制造需要大量經費,最重要的是使用首臺國產發(fā)動機存在一定風險。
關鍵時刻,羅陽頂住各方壓力,堅決支持飛機配裝國產發(fā)動機,“我們必須支持國產航空發(fā)動機。越是困難,越要將自己的航空發(fā)動機技術搞上去。只有發(fā)動機搞上去,中國航空工業(yè)才能真正強大”。最終,歷經重重困難和考驗,在羅陽的全力推動下,國產發(fā)動機“昆侖”、“太行”先后配裝戰(zhàn)鷹翱翔在祖國的藍天,結束了我國不能自主研制航空發(fā)動機的歷史。
“國產發(fā)動機技術在不斷成熟過程中,還有一段可靠性不斷提升的過程。飛機配裝國產發(fā)動機承擔一定風險,弄不好會拖飛機的后腿。”中航工業(yè)發(fā)動機總經理龐為感慨地說,“如果不是站在整個國家和民族的高度,沒有自主創(chuàng)新的謀略和膽識,很難做出這樣的抉擇。”
領航:讓“戰(zhàn)斗機搖籃”重回第一方陣
2002年,羅陽從中航工業(yè)沈陽所平調到沈飛任黨委書記;2007年轉任董事長、總經理,成為這座“殲擊機搖籃”的領航者。沈飛成立于1951年6月29日,是新中國第一個飛機制造廠。我國不同時期的主力機型殲—5、殲—6、殲—7、殲—8系列,以及三代機某重點型號系列,都誕生于此。上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各種原因,沈飛發(fā)展相對滯后。
羅陽上任后的幾年,正值航空武器裝備高速發(fā)展的時期,也是沈飛任務最為艱巨的時期,很多人認為任務繁重,靠沈飛的底子難以完成。的確,同時進行幾個重點型號研制,如果不進行管理創(chuàng)新、機制創(chuàng)新,靠傳統(tǒng)的路徑、辦法,很難順利完成。
一件事情深深刺痛了羅陽。按照研制程序,中航工業(yè)沈陽所完成飛機的三維圖設計后,交由沈飛研制生產。當時沈飛由于信息化應用不普及,無法按照設計所提供的三維圖設計直接進行試制生產,還要再將三維圖分解成平面圖。羅陽非常著急,找尋到了沈飛在管理和生產中的最薄弱環(huán)節(jié):必須盡快實現(xiàn)和設計所的無縫對接。他主動找到殲—15艦載機總設計師、時任中航工業(yè)沈陽所所長孫聰,提出了設計和制造數字技術一體化的構想。
“我們一拍即合。”孫聰形容當時的心情。沈陽所與沈飛緊密合作,共同打造數字化設計制造一體化這一航空工業(yè)新模式。沈陽地區(qū)飛機研發(fā)和制造分離的時代結束了。傳統(tǒng)的串行設計研制流程,改為了并行。設計伊始,沈飛公司的制造工藝團隊提前深入到沈陽所進行技術對接,從源頭上參與研發(fā);進入研制階段,沈陽所又派出大批設計人員到沈飛公司研制現(xiàn)場。艦載機的研制涉及大量特殊關鍵技術,有數百個技術環(huán)節(jié)需要突破;面對技術難題,沈陽所的設計人員和沈飛的研制人員一起研討,共同突破。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