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在書中的敘述語言非常生動,人物形象鮮明。他廣泛采用口頭流傳的諺語、成語、歌謠,而且不回避方言土語。他的語言是一種接近口語的"方言",通常敘述和人物對話和諧一致,雖明快但含蓄,話外有音,值得玩味;繁復而簡潔,不拘一格,各得其所,一般都為人物特征的描寫服務。他刻畫人物說話口吻的描寫最令人玩味,充分表現(xiàn)了人物的精神態(tài)度。為了突出人物形象,他還常常適當?shù)貜娬{(diào)、夸張。比如,《高祖本紀》:"(五年)正月,諸侯及將相共請尊漢王為皇帝。......漢王三讓,不得已,曰:。諸君必以為便,便國家。,"這一段漢高祖讓帝位的話,是直接模擬當時的口語,生動形象地反映了漢高祖惺惺作態(tài)的樣子,讀完不禁覺得漢高祖說話的情景就在眼前似的。再者,司馬遷使用古史資料時,一般以當時通用語翻譯古語。如《五帝本紀》寫堯舜的事跡,取材于今文《尚書·堯典》,把書中的"百姓如喪考妣,三載四海遏密八音"、"允厘百工,庶績咸熙"等語,翻譯為"百姓如喪父母,三年四方莫舉樂"、"信傷百官,眾功皆興"等,譯文與原文相比較,就會發(fā)現(xiàn)更容易讀懂。史記的人物傳記之所以這么出色,是與司馬遷駕馭語言的高超能力分不開的。
一個人在遭到無辜的迫害以后,通常有兩種選擇:要么悲觀消沉,要么發(fā)憤圖強。而司馬遷選擇了后一條路。他秉著"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目的,將自己心中所有的"憤"全部傾注到史記的創(chuàng)作中去。司馬遷獨創(chuàng)了中國歷史著作的紀傳體裁,開創(chuàng)了史學方法上全新的體例。司馬遷以個人傳、紀為形式,以社會為中心記載歷史,為后人展示了一部規(guī)模宏大的社會變遷史。無論在歷史上還是文學上,司馬遷都取得了光輝的成就。
他那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崇高的人格將永遠閃耀著不朽的光芒。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