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所講的“三面鏡子”,即“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此話被后人奉為為官從政的金科玉律,廣為人知。然而鮮為人知的是,李世民執(zhí)政還有“三畏”,說來亦發(fā)人深省。
一畏歷史。李世民是通過政變的方式當上皇帝的,所以,他對后人將怎樣評說這段歷史十分在意。他曾多次要求史官讓他看看實錄是怎樣記載這件事情的。但根據(jù)祖上制度,當事的帝王不能看自己的實錄,所以遭到了史官的拒絕。史官告訴他,實錄的意義就在于“秉實記錄”讓后人評說執(zhí)政得失,以此使后來的執(zhí)政者有所畏懼,不敢為所欲為。如果你看過了,史官就不敢如實記載了,就失去了史官的意義。最終貴為帝王的李世民也沒能看到這段完整的實錄。看來“千秋功罪自有后人評說”,對于執(zhí)政者是有潛在規(guī)范作用的。漢成帝時,大臣朱云因當眾進諫觸怒了成帝,成帝非要斬了朱云。朱云大喊道:我赤誠為國,已心滿意足,將會青史留名,可是圣朝冤殺諫臣,將會得到怎樣的評價呢?一句話令漢成帝猛醒,立刻釋放了朱云。
二畏民眾。李世民親身經歷了隋末農民起義,所以對民眾的力量感觸深切。他對朝臣們說:人君依靠國家,國家依靠民眾,削剝民眾來奉養(yǎng)人君,好比割身上的肉來充腹,腹飽了自己也就斃命,君富了國也就滅亡。所以人君的災禍,不是從外面來,總是由自己造成的。大抵人君嗜欲太盛就要多費財物,多費財物就要加重賦稅,加重賦稅民眾就要愁苦,民眾愁苦國家就要危殆,國危了人君哪會不喪亡?我經常想這個道理,所以不敢縱欲。他還曾親撰《民可畏論》,其中寫道:“天子有道,則人推而為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誠可畏也!”民心可畏,民力可畏,對于居天下之尊的帝王來說,無疑是一種可貴的清醒認識。正是由于唐太宗認識到“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道理,在位時推行一系列開明政治舉措,進行了相應的重要改革,推行輕徭薄賦、減緩刑罰的政策,才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階級矛盾,迎來盛世之治。
三畏直臣。明代張居正的《帝鑒圖說》記載了唐太宗“敬賢懷鷂”的故事。唐太宗一次得到一只極好的鷂子(一種鷹),心里喜愛,就把它放在臂上架著玩。正當太宗架著鷂子玩的時候,恰巧魏征來奏事,魏征是有名的諫臣,太宗對他很敬畏。太宗恐怕魏征看見鷂子,就把它藏在自己懷里。魏征曉得太宗懷著鷂子,故意奏事不停,那鷂子藏得時間久了,竟被悶死在太宗懷中。張居正據(jù)此評論太宗道:臂鷂是他的差處,匿于懷中,則是他的明處。
唐太宗的“三畏”,體現(xiàn)的是一種對歷史的敬畏,對民眾的敬畏,對正直的敬畏,對今天我們每位領導干部如何正確認識和使用手中的權力,仍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