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禧攻略》《如懿傳》讓乾隆在2018年夏末秋初成為最熱門的帝王。然而,影視和文學作品中的乾隆與真實的乾隆反差很大——
野史中,乾隆沉溺酒色。事實上,他不喜歡喝酒,平時基本不飲酒。他一生寫了幾萬首詩,從不以酒字入詩。
電視里,乾隆喜歡私訪。有一個著名的傳說:一個大年三十晚上,微服私訪歸來的乾隆饑腸轆轆,在“王記酒鋪”要了壺燒酒、幾盤燒賣,感覺不錯,便題了“都一處”三個大字。從此“都一處”名聲大震。事實上,這是絕對不可能的。因為清代皇帝有一套嚴密的保安制度,且皇帝如果微服出宮,被人發(fā)現了,會被認為是極不自重的荒唐舉動。乾隆如此一個特別重視規(guī)矩、要求自己一舉一動都要成為后世帝王楷模的皇帝,不可能經常私訪;即便有過一兩次私訪,也不可能還到處給人題字,暴露身份。
劉羅鍋沒事就和乾隆開玩笑?事實上,乾隆是中國歷史上對大臣最為嚴厲的皇帝之一。
這位世界上迄今為止掌握實權時間最長的君王究竟是個怎樣的人?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的張宏杰所著的《乾?。赫?、愛情與性格》《饑餓的盛世》等書,也許可以幫您看到一個更真實、更立體、更復雜的乾隆——
他是傳統(tǒng)帝王中減稅最多、救災最賣力的皇帝——平均每年救災的錢,是雍正年間的十多倍;多次免收農業(yè)稅,先后五次普免全國錢糧。據《清代的國家與社會》一書統(tǒng)計,乾隆一朝所減免的農業(yè)稅總數為兩億多兩白銀!毫無疑問,是中國歷朝之冠。
他是中國歷代帝王中對農業(yè)最重視,也最有辦法的,積極推廣紅薯、玉米,使乾隆一朝的糧食產量創(chuàng)了歷史紀錄,引發(fā)人口爆炸,支撐著各項社會經濟指標達到中國歷史的最高峰。
然而,讓許多人意想不到,也不愿相信的是:乾隆盛世是饑餓的盛世、恐怖的盛世、僵化的盛世。
人口增長吞沒了農業(yè)發(fā)展的成果,乾隆年間的人均糧食占有量,是秦始皇以來的歷代最低水平。比經濟落后更令人驚訝的,是國家治理手段上的落后。
他極力擴張君權,一個嚴重的副作用是清代后期士大夫道德與精神的迅速墮落。
他將文字獄的魔爪伸向下層文人及普通百姓,可見其把防范和打擊的重心從官僚體系轉向了社會底層。
他大修《四庫全書》,然而,史載他銷毀的書籍“將近三千余種,六七萬卷以上,種數幾與四庫現收書相埒”。
而其晚年對馬戛爾尼使團的拒絕,更是讓中國失去了一個重要的歷史機會。他去世41年后,當年曾受其接見的英國人小斯當東推動英國議會通過了發(fā)動鴉片戰(zhàn)爭的提案……
《饑餓的盛世》中寫道:“乾隆的盛世監(jiān)獄精心塑造出來的國民,固然是馴服、聽話、忍耐力極強,卻無法挺起腰板,擦亮眼睛,迎接撲面而來的世界大潮。”“雖然登峰造極,但乾隆的統(tǒng)治并沒有任何新意……以乾隆為代表的專制精神造成的中華民族精神上的孱弱、保守、僵化,不但是鴉片戰(zhàn)爭中中國失敗的原因,更為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國在現代化路上走得如此跌跌撞撞、艱難曲折的原因之一。”
當乾隆帶著“十全老人”的榮耀進入歷史,他積累起來的一系列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卻像定時炸彈一樣,一一爆炸。
“只有透徹了解了乾隆時代的另一面,對這個時代的得與失進行一個全面準確的評估,我們這個民族才算沒有白白經歷‘乾隆盛世’。”
張宏杰說乾?。簹v史比小說更有趣
1.中國讀者對乾隆最大的誤讀是什么?
影視和文學作品提供的乾隆形象,包括二月河寫的乾隆皇帝的形象跟歷史上真正的乾隆差距還挺大。
乾隆是一個有著多重身份的人。
他是一個軍事家。“十全武功”,就是說他指揮過十多場大的戰(zhàn)爭。
他還是一個詩人。乾隆一生寫了三萬多首詩。全唐詩匯集了唐朝兩千多個詩人的作品,一共也就三萬首。乾隆一個人一生的創(chuàng)作量相當于全唐朝兩千詩人的總量。就數量來說,可能在整個人類歷史上他也是第一名。當然,數量多了,質量也就比較平平。
除此之外,乾隆還是一個語言學家,他的語言天賦非常突出,懂得起碼五種語言——滿語、漢語、蒙語、維吾爾語和藏語,起碼滿、漢、蒙這三種語言能夠進行思維,非常熟練。乾隆后來寫過一本有關準噶爾蒙古的源流的學術著作,就是直接用蒙語寫的。他也能用維吾爾語和藏語進行日常對話。一次,六世班禪從西藏來拜會乾隆,乾隆就用藏語跟他交流,讓班禪吃了一驚。
2.為什么說讀懂了乾隆,就讀懂了中國歷史,讀懂了中國政治?
乾隆為什么能夠取得這樣輝煌的統(tǒng)治成績?最主要的是他有效地汲取了中國歷朝歷代的統(tǒng)治經驗,把中國傳統(tǒng)的統(tǒng)治經驗集大成。乾隆從小受的教育特別好,他特別喜歡歷史,把整個中國通史研究了很多遍。這個人又特別聰明,特別會運用這種政治手腕,其統(tǒng)治消滅了中國歷朝歷代對皇權的幾乎所有威脅——把任何他能夠看到的不穩(wěn)定因素都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他通過強有力的政治手段,對社會各個層面都做到了強有力的控制,造成了持續(xù)60年的政治高度穩(wěn)定、社會高度穩(wěn)定、經濟平穩(wěn)發(fā)展,形成了康乾盛世當中最繁榮、最高峰的階段。以上講的是乾隆的成功。
但是他自信天朝高高在上、無所不有,在全球化發(fā)展越來越快的時候,他卻進一步閉關鎖國,把清朝的開放由四個口岸縮小到廣州一口。乾隆晚年,英國派馬戛爾尼使團訪華,乾隆對其提出來的要與大清建立平等外交關系的要求不屑一顧。所以說,乾隆落后的外交思路,與后來清王朝的衰敗,有著直接的聯系。
3.作為普通讀者,應該如何從歷史學習中汲取營養(yǎng)?
學歷史關鍵是要自己善于思考。
有一句話,讀史使人明智。但是讀史關鍵的是方法,而不是必須要掌握歷史多少具體的知識點,不是要當兩腳書櫥——光記住一些年號并不能使人明智,更重要的是要善于總結經驗和教訓。
同樣的一段歷史,不同的人可能會總結出完全不同的規(guī)律。
我們說,歷史是一個民族的記憶。然而,并不是每個記性好的人都能生活得很好。很多人記性很好,但是思維的邏輯性很差。比如我的一位舅媽,她的記憶力并不錯,說起多年前的什么事來都講得連枝帶葉,非常生動。但是每次生病她都不去醫(yī)院,而是去找村里的算命先生。她堅決認為人生病都是因為沖撞了什么不潔的魂靈所致,按照算命先生的指導,朝某個方向焚化紙錢就能夠治好。偶然兩次巧合燒完紙后不久病真的好了,她的理論因此更加強化,嘲笑我關于病毒和細菌的說法是異端邪說。直到她五十多歲因為急性腎炎拖延治療而去世前,她都認為我是讀書把腦子讀壞了。
4.作為專業(yè)研究者、寫作者,歷史(帝王)題材的寫作,如何在晦澀難懂與皇家八卦間找到有效地平衡,讓歷史讀物變成好吃又有營養(yǎng)的大餐,滋養(yǎng)當下的讀者?
作為一個曾經被歷史教科書折磨的學生,我經常站在普通讀者的立場去考慮我的寫作能否在傳達見解的同時給讀者帶去閱讀快感。因此,我的寫作過程既是堅持用自己的聲音說話的過程,又是千方百計、殫精竭慮地討好我的讀者的過程。我堅信,面對普通讀者,并不妨礙我寫出有分量的好東西,或者說,更有助于我寫出好東西。
“歷史比小說更有趣”,我想做到的就是這一點。小說的細節(jié)畢竟要靠作者有限的生活經驗和想象力,因此站在現世的角度觀察人性,只能看到一隅。而歷史提供的細節(jié)則要豐富傳神許多,歷史所得出的結論無疑更震撼人心。
寫作一定要竭盡全力做到提供史料的真實可靠。我的作品,結論也許讓人感覺新鮮、另類、富于顛覆性,但我所依靠的是其可信度被經過嚴格考驗的歷史材料。
作為“非專業(yè)”的歷史類讀物寫作者,許多探索當然是站在他人的研究成果上進行的,幸運的是,這幾年來,我能越來越多地看到有性情、有風骨、有真知灼見的學術作品。許多優(yōu)秀的作品對我都有幫助。同時,別人消化過的史料畢竟不能完全適合我的需要,我還不得不大量搜尋使用第一手的原始資料。中國歷史史料的豐富是世界罕有其匹的,特別是大量野史的存在,給作者們使用史料帶來了一定難度。所以,我在使用史料時分外小心。
我一直十分尊重讀者們把歷史講得輕松、好玩、有趣的要求。打個比方,歷史事件在史書中已經被風干,成了脫水食品。我的努力就是給這些食品澆了一壺清水,讓它們又一次翠綠可人。
與此同時,我還清楚地知道,大部分讀者不僅需要“史實”,更需要“史識”,或者說“思想含量”。這種“史識”,不是指史書中那些可以供我們經世濟用的權謀、方略,而是更深一層的東西。永遠不要低估大眾的需求品位,特別是不要低估這種需求的意義。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