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綿陽日報》6月9日頭版刊登了一則消息稱,當地一名公務員上班時間發(fā)帖“維權”,“公務員上班時間該不該做私事?”這個話題引起網民議論,當地紀檢部門已介入調查此事。(6月13日《云南信息報》)
“上班發(fā)帖”,是非板上釘釘,沒什么值得探討的(或者說,地方媒體所謂“公務員上班時間該不該做私事”的問題,本就屬于無疑而問)。加之當事人公務員的身份,標簽化思維之下,很容易激起民憤的漣漪。輿論的興奮點基本在于——上班時間進行回帖,難道他不需要處理公務、天天就守著電腦辦自己的私事?
發(fā)帖維權當然是私事,但此事的蹊蹺之處,倒并不在于當事人如何在上班時間賣力頂貼,而是其被揪出的“路徑選擇”問題。如果我們從常識的邏輯來梳理一下這件看似簡單的監(jiān)督事件,你就不難發(fā)現其間的悖逆之理:對于一篇反應自身權益被侵害的“釘子戶網貼”、而且是熱點的商品房問題,一般人的關注點在哪里?毫無疑問,肯定是事件本身,何況房子還是個很容易激起同情心的話題。那么,有多少人會去關心發(fā)帖者是不是公務員、這帖子是不是上班時間發(fā)出的呢?
這就像正走紅的那封“被踩頭商戶”的道歉信,邏輯錯漏、常識悖謬,真相早在人心。“上班發(fā)帖”事件的核心問題就在于:一者,什么樣的“網友”才會對維權事實視而不見、卻偏偏對維權者的“身份”那么“感興趣”?二者,又是怎樣神奇的“網友”,還能“扒下”維權者所謂的“畫皮”、將匿名帖的私隱信息曝光無疑?這些問題,暫時注定無解,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這樣的“網友”,已然不是良善而淳樸的普通網友。
在“上班發(fā)帖”事件上,亟待厘清的是兩點:一是此事被曝光,既不是監(jiān)察部門暗訪或明察,也不是群眾舉報,而恰恰是循著當事人的維權行為,這給民眾怎樣的聯想:維權就要被打擊報復嗎?何況,如果當地職能部門不能禁絕“上班時間干私事”的權力生態(tài),單獨拎出維權的當事人,難逃選擇性執(zhí)法的嫌疑。二是當事人上班發(fā)帖固然不對、該受到責罰,但此事與相關樓盤的具體問題能互相印證或混為一談嗎?公務員上班時間做了什么自然要好好查查,但其在網貼上反映的問題,是否可以忽略不計嗎?
地方黨報的頭版,用來反映一個“網友問題”,本身已夠詭異,最為詭異的是:“上班發(fā)帖”的風險不是來自剛性的紀律檢查、也不是來自公平的程序正義,而是因為自己反映了權益被侵害的問題。這背后的“是非曲直”,不由得不讓人浮想聯翩。“公務員”身份無可原罪,就事論事而言,工作時間忙私活,確實違反了規(guī)則,但這種疑似借助“網友”口吻揪出“上班發(fā)帖”事件的操作法則,恐怕比上班干私活更值得警惕。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