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漸漸在學校的活動中嶄露頭角,承擔起北大學生會常務代表會議的工作。很快,李克強被推舉為常代會主任。常代會是當時北大新創(chuàng)立的專門監(jiān)督和制約學生會的機構,由每個系、每個年級推選一名代表組成,討論和決定與學生有關的大事,被譽為“學生人大”。
1980年10月6日,北大開始選舉海淀區(qū)人大代表,北大學生被單獨劃為一個選區(qū)。作為常代會主任,李克強也被建議參加選舉。
那時,李克強和他的同學們正在南京實習。何勤華說,很多同學都去參加選舉,后來聽回來的同學說,演講最后變成了發(fā)牢騷。林中梁對此并不感興趣,也勸李安心實習。最終,李克強只是參與聯(lián)署,推薦了一位人大代表候選人,自己并沒有參加競選,“這大概是他政治敏感的體現(xiàn)”,何勤華說。
而此時,李克強在南京某區(qū)法院的實習表現(xiàn)優(yōu)秀。如今已是著名律師的陶景洲見證了李克強在法庭上的辯護。那是一個4人共同犯罪的刑事案子,法院指定了4個辯護人,李克強是首席辯護。他認真查閱卷宗,開庭的前一天組織幾個人討論至深夜。法庭上,他表情嚴肅,緩慢的語速中帶點合肥口音。
何勤華回憶,李克強處理案件積極活躍,還有電影制片廠以他們班的實習為背景、以李克強為原型拍了一部電影———《見習律師》。這部1982年面世的電影,由孫淳主演,講述了北大法律系見習生言文剛的辦案故事,主題是對“文革”的反思。
人生的路口
李克強更為投入的似乎是專業(yè)上的探索。何勤華說,法律系的學生普遍崇拜一些治學和治國的偶像,厲以寧和胡耀邦是其中著名的兩位,“李克強則比較親近龔祥瑞和張國華兩位老師的思想”。
張國華當時是法律系主任,頗受學生歡迎。李克強和張國華聊得投機,倆人常一起下圍棋,受張老師影響,李克強一度想從事中國法律思想史的教學和研究。
后來,李克強上龔祥瑞老師的憲法課程,“又對西方憲政產生興趣”。他大量閱讀外國法律書籍,參與翻譯《法律的正當程序》,還在龔祥瑞的指導下發(fā)表論文。
“他很欣賞李克強!”陶景洲舉了一個例子:在校期間,龔祥瑞出過一本《比較憲法與行政法》,他和李克強等幾位同學都是助手,但序言中提到的第一位助手是李克強。
不過,陶景洲認為,李真正的興趣在于經濟法。“大二時開了一門選修課叫經濟法,我感覺李克強從那個時候起開始對經濟發(fā)生興趣了。我想他肯定有一個更加注重市場經濟的想法。”
畢業(yè)那一年,李克強還組織20位同學翻譯《牛津法律詞典》。作為一名全優(yōu)生,他擁有許多選擇,他一度考慮過留學,但黨委書記和副校長都希望他留校。
在這人生的路口,他向老師和同學咨詢。林中梁告訴他,這是一個好機會,“他很適合,而且一畢業(yè)就是正處級”,何勤華說,同學們的普遍意見是強烈建議他從政。“大家都認為,我們這一屆里從政前途最大的就是他了。我們中有的年齡太大,有的太小,能力和志向也不同。”
最終,他選擇在北大經濟法教研室當老師,兼北大團委書記。
八十年代
在北大任團委書記期間,李克強組織了北大首屆文藝周、創(chuàng)建團校,被宣傳為典型人物。但校友回憶說,李克強的獨立氣質招致了一些團干部的非議,在1982年共青團北京七大選舉共青團全國十一大代表時,他落選了。兩個月后,共青團全國十一大召開,李克強仍位列其中?!吨腥A兒女》的報道稱,這是得到了“時任中組部副部長王照華點將干預”。之后在團十一屆一中全會上,他還當選為團中央常委,由此進入了“政壇快車道”。
不久,李克強調到團中央工作,出任共青團中央學校部部長、全國學聯(lián)秘書長。他所面對的青年,有銳氣也有迷茫,有熱切期盼也有傷痕累累。1980年,《中青報》一則潘曉來信就引發(fā)長達半年的討論,“人生的路為什么越走越窄?”一面是揭示青年問題,一面是樹立青年典型。號召學生學習張海迪,一時成為李克強的工作重點。兩年后,李克強當選為團中央書記,分管學校部。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