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克里在東京與安倍晉三舉行會談。
始于20世紀20年代末期的大蕭條導致世界各國經濟的混亂與大規(guī)模的失業(yè)。混亂內政反映到外交上,加劇了國際形勢的緊張與動蕩。原先掩蓋在和平、發(fā)展假象下的各國間政治經濟矛盾不平衡集中爆發(fā)出來,國際、國內正常秩序逐步陷于癱瘓狀態(tài),民眾的挫折感、緊張情緒日益尖銳,國與國之間的經濟摩擦與政治緊張關系不斷加深。
面對外部環(huán)境的惡化,整軍備戰(zhàn)成為不少國家的選擇。一些國家右翼勢力趁機打起了民族主義的旗號,蠱惑人心、煽動復仇情緒,爭取民眾支持。希特勒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通過許諾解決失業(yè)問題、砸碎《凡爾賽和約》的枷鎖以及宣揚種族“優(yōu)劣論”、堅定反對共產主義而獲得民眾狂熱支持,從而攫取政權,建立法西斯統(tǒng)治。日本、意大利也通過積極擴軍備戰(zhàn),奉行侵略擴張,來化解危機。出于推翻一戰(zhàn)國際體制安排的共同利益需求,德、日、意三國結成法西斯“軸心”,急劇改變了世界力量均勢。而在歐洲另一端,蘇聯國力增長迅速,但作為新興的社會主義國家,正日益受到資本主義社會的排擠。老牌資本主義強國英法等為了維護在世界上的統(tǒng)治地位,在自身實力衰落的情況下,奉行現實主義均勢戰(zhàn)略,面對法西斯德國的侵略威脅與正在崛起中的社會主義蘇聯挑戰(zhàn),幻想以德國因素來平衡蘇聯因素,因而對德、意、日不斷突破《凡爾賽和約》限制、整軍備戰(zhàn)以及作出的各種侵略舉動,采取“綏靖”政策,坐視其恣意挑戰(zhàn)國際體系,企圖通過安撫、誘導等方式將“禍水”東移,實現遏制德國、打敗蘇聯、消滅社會主義的目的。1938年的《慕尼黑協(xié)定》公然把蘇臺德區(qū)割讓給德國,英法的綏靖政策達到頂峰。而后來的事實是,希特勒巧妙地利用英法的退讓、默許,以進攻蘇聯的戰(zhàn)略佯動迷惑英法,先后吞并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閃擊波蘭,在不斷取得戰(zhàn)略地緣優(yōu)勢的情況下,毫不猶豫地入侵法國,綏靖政策徹底破產。英法對法西斯侵略的綏靖政策,終究是養(yǎng)“虎”為患、終為“虎”傷,這其中當然有英法實力衰落、國內反對介入等原因,但更多地是源于“養(yǎng)虎人”對自己的掌控能力盲目自信與對老虎兇殘本性的認識不足。
當前,面對全球經濟不景氣和新的國際關系格局變化,美國正在步入當年英法綏靖政策的后塵。美國提出實行亞太“再平衡”政策,實質上是現實主義“均勢”戰(zhàn)略的翻版,目的是為了平衡正在崛起的可能危及其全球霸權的潛在大國,而日本處于再平衡戰(zhàn)略中的關鍵一環(huán)。美國提出“再平衡”政策,與其戰(zhàn)略關注點與長期奉行的實力思維有關,即過分關注他國實力的增加,而淡化軍事意圖,在其思維習慣中,一國國家實力的增強,必然將其轉化為強大軍事實力,從而挑戰(zhàn)主導性大國。于是長期奉行和平外交政策、國力增長迅速的中國被確定為“平衡”目標。其實,實力僅具有威懾性價值,不能天然構成威脅,只有被賦予進攻性軍事意圖的軍事實力才可能具有真正的現實威脅性。美國對待軍事實力問題堅持“雙重”標準,為了戰(zhàn)略私心,鼓勵日本發(fā)展先進軍備,提升作戰(zhàn)能力,妄圖以放縱日本軍事實力提升來獲得對日本軍事實力運用的控制權,完全不顧日本軍事實力增長對周邊乃至整個亞太和平與穩(wěn)定構成的現實威脅。而日本在美國的放縱下,不僅大肆提升軍事實力,而且否定侵略歷史,公然質疑戰(zhàn)后國際軍事法庭的公正性,準備修改和平憲法,要求行使集體防衛(wèi)權,堅定地推進所謂國家“正?;?rdquo;進程。這些舉措說明日本正在圖謀改變二戰(zhàn)結束以來長期奉行的“自衛(wèi)”立場,重新奪回對軍事實力運用的主導權。試想,一旦束縛日本進攻性軍事意圖的閘門被打開,猛虎出籠,橫行山林的日子還遠嗎?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