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經過幾十年的經營,在洪、宣時期達到了極盛。然而就在此時,明王朝已開始走下坡路。明中葉百余年間,社會危機不斷出現,但都沒達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究其原因,統治階級內部有識之士的改革確實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正德、嘉靖之際,楊廷和的改革就是其中著名的一次。
楊廷和(1460——1529),字介夫,四川新都人。他成化十四年(1478年)中進士,弘治二年(1489年)進修撰,正德二年(1507年)入閣,正德七年為首輔,嘉靖三年(1524年)致仕。除去中間居憂三年,楊廷和身仕兩朝,前后擔任宰輔十四年,其中首輔九年。他為官清正,多有建樹,不失為重要的歷史人物。翻閱史著,近年來似無人論及。本人不揣冒昧,談一些粗淺的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一、 “鎮(zhèn)靜持重”,“補苴匡救”
《明史·孝宗本紀贊》:“明有天下,傳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稱者仁宗、孝宗而已。”然而,就是這個被捧為“恭儉有制,勤政愛民”的孝宗皇帝,卻培養(yǎng)出了一個“耽樂嬉游,昵近群小”的不肖之子——明武宗。武宗君臨天下伊始,即重用自己東宮時舊豎劉瑾。武宗怠于政事,劉瑾得以乘機擅權。當時內外章奏,都要先具紅揭投瑾,人稱“站皇帝”。東廠、西廠掌印太監(jiān),皆其私黨;又設內行廠,“躬自領之,軍國大柄,盡歸其手”。⑴更有一些無恥官僚,如焦芳、張彩之流,附炎趨勢,賣身投靠。《明史》立《閹黨傳》,閹以黨名,蓋始于此。一般文武大臣,也不敢與之向抗,“見劉瑾而跪者十之八”⑵,其權勢可謂炙手可熱。正德五年,劉瑾伏誅。武宗又寵幸江彬、錢寧、許泰等佞幸小人,賜以國姓,收為義子,出入豹房同臥起,游獵巡幸無時日。“武宗之昏狂無道,方古齊東昏、隋煬帝之流,并無遜色”⑶。在他的統治下,朝政日非,內憂迭起,外患頻仍,社會矛盾十分尖銳。劉六、劉七起于河北,藍廷瑞、鄢本恕起于四川,農民起義連綿不斷;安化王寊鐇反于寧夏,寧王宸濠反于江西,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因武宗失德而更加尖銳。蒙古貴族也乘機連年侵擾。大明天下,很不安寧。
在這種紛亂的局勢下,楊廷和身為宰輔,“頗以鎮(zhèn)靜持重,為中外所折服”⑷。史載,他居憂期間,梁儲為首輔,“懼不克任”,“屢請召之”。他還朝后,“儲遂讓而處其下”⑸??梢娝陂w臣們心目中地位之高。
武宗失德,楊廷和多次上疏規(guī)諫,俱不聽。他雖“邑邑不自得”,但仍勤于政事,忠于職守。安化王寊鐇反,他“草赦詔,請擢邊將仇鉞,以離賊黨。鉞果執(zhí)寊鐇”⑹。劉六、劉七起義,他建策獻言,調兵遣將,終于鎮(zhèn)壓了這次起義。劉瑾專權時,無恥官僚趨之若騖。劉瑾敗后,“中官谷大用、魏彬、張雄,義子錢寧、江彬輩,恣橫甚。”⑺楊廷和為官清正,絕不與之為伍。但武宗童昏愚頑,楊廷和身為宰輔,言不聽,計不從,處境十分困難,很難施展抱負,只能“委曲其間,小有劑救而已”⑻。為此,他曾遭到一些人的非難。史載,楊廷和“久入閣,漫無所建白,人易之。武皇南巡,天下洶洶,幸臣竊國柄。有狂生上書數其過,公延禮生,泣下曰:‘久當不負良意’”⑼。當時,他的心情是很苦悶的。
武宗統治十六年,失道不可勝計。楊廷和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主持政務,“鎮(zhèn)靜持重”,“補苴匡救”,“災賑蠲貸猶如故事,百司多守法”⑽,使國家機器照常運轉。封建史家對此歌頌備至。《明史·楊廷和傳·贊》:“武宗之季,君德日荒,嬖幸盤結左右。廷和為相,雖無能改于其德,然流賊熾而無土崩之虞,宗藩叛而無瓦解之患者,固賴廟堂有經濟之遠略也。”明末文人陳子龍也指出:“武皇穆駿西馳,而天下晏然者,以任相得人也。”⑾
二、“安危定傾,功在社稷”
正德十六年三月,武宗崩于豹房。這個荒淫無恥的皇帝,一生“耽樂嬉游,昵近群小”,視軍國大事如兒戲,死時卻留下了一大堆棘手的問題,大明王朝“安危俄頃”。楊廷和身為首輔,面對紛繁的國事,調度區(qū)畫,指揮若定,表現了非凡的才干。
1、 定大策,迎立新君
擇立新君,在中國封建社會里是頭等大事,搞得不好,就會發(fā)生內亂,尤其是在“大行皇帝”無嗣的情況下,更是如此。武宗荒淫無嗣,孝宗亦無他皇子在者,皇太后命大臣議所當立者。楊廷和舉《皇明祖訓》,主張立興獻王長子(世宗),得到了閣臣們的贊同。太后“一如廷和請,事乃定”⑿。使這一頗為敏感的問題,得到了順利的解決。
2、 擒江彬,消除隱患
江彬,原為大同游擊,正德七年,被武宗召入京師。他以“機警,善迎人意”,得武宗歡心,被“留侍左右,升左都督,冒國姓為義兒”⒀,后冒應州功,封平虜伯。他對武宗,“誘導以離宮之歡,恣情于馳騁之樂”⒁。正德十六年,武宗臨死前,“江彬益驕橫,其所部邊卒,桀驁不可制”,“猶改團營為威武團練,自提督軍民,中外慮彬旦夕反”⒂。江彬黨李琮也“勸彬乘間以其家眾反,不勝則北走塞外。彬猶豫不決”⒃。武宗死,楊廷和“密與太監(jiān)張永謀,啟太后請旨勑彬。先傳令軍士,扈從南巡者就通州給賞,于是邊兵盡出”⒄用以剪其羽翼。“彬覺,顧瞻無人,遂就擒”⒅。接著,“皇太后下制暴彬罪惡,厚賞彬所部諸邊卒,散遣歸鎮(zhèn)”⒆。“安危俄頃”之際,楊廷和臨危不亂,指揮若定,粉碎了這場一觸即發(fā)的叛亂陰謀。
3、 革弊政,朝野稱頌
世宗未至京師,“楊廷和總朝政者三十七日”⒇。這一個多月及其后的一段時期,楊廷和不很受最高統治者——皇帝的掣肘,得以施展自己的抱負,是他幾十年宦海生涯中最有光輝的時期。他以革除武宗時弊政為己任,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他辦事勤勉,講求效率,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才干。史載:“其調度區(qū)畫,取辦俄頃,命中書十余人操牘以進,石齋(楊廷和)一一口授,動中幾宣,略無舛錯”(21),“中外倚以為安”(22)。
正德、嘉靖之際的遺詔、登極詔都出自楊廷和之手,他的很多興利除弊的改革措施都是通過詔書的形式頒布的。
正德七年,武宗不顧閣臣們的反對,調邊兵入衛(wèi)京師,“邊卒縱橫驕悍,都人苦之”(23),邊防力量也大為削弱。武宗死,楊廷和“傳遺命罷威武團練諸軍,各邊兵俱重賚散歸鎮(zhèn)”(24),解決了這一問題。
武宗荒淫無道,建豹房、開皇店,掠民間美女,取諸府樂戶,營行宮于宣府,興土木于京師,致使天下騷然,民不堪命。武宗死,楊廷和以遺詔“革皇店及軍門辦事官校悉還衛(wèi),……豹房番僧及少林僧、教坊樂人、南京快馬船,諸非常例者,一切罷遣。又以遺詔釋南京系囚,放遣四方進獻女子,停京師不急工務,歸宣府行宮金寶歸諸內庫。中外大悅“(25)。
楊廷和在所擬登極詔中,還“賜天下明年田租之半,自正德十五年以前逋賦盡免之”(26),以緩和階級矛盾,恢復發(fā)展農業(yè)生產。
世宗即位,楊廷和草上登極詔書。“已而詔下,正德中蠹政厘抉且盡。所裁汰錦衣諸衛(wèi)、內監(jiān)局旗校工役為數十四萬八千五百,減漕糧百五十三萬二千余石,其中貴、義子、傳升、乞升一切恩悻得官者大半皆斥去”(27)。在裁汰冗官、冗兵的同時,楊廷和還注意撥亂反正、平反冤案。在它所擬的登極詔書中規(guī)定:“正德十四年文武官員人等,因諫上巡游、跪門責打降級改除為民充軍者,該部具奏起取復稱,酌量升用。打死者,追贈諭祭,仍蔭子入監(jiān)讀書。充軍故絕者,一體追贈諭祭,復養(yǎng)親屬”(28)。而且,“廷和益欲有所發(fā)噓,引用正人,布列在位”(29)。注意選拔人才,以推行新政。
楊廷和的改革措施,受到朝野上下的普遍稱頌。同時,也受到一些人的嫉恨。史載,“諸失職之徒銜廷和次骨”。他們散布謠言:“終日想,想出一張殺人榜”(31),有人甚至想趁楊廷和入朝時刺殺他。但楊廷和無所畏懼,“出入護以衛(wèi)士”(32),照常理事,表現了一個政治家的膽略。
楊廷和的改革雖然時間不長,但還是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嘉靖初年,政府財政狀況大有好轉,階級矛盾也相對緩和,“天下翕然稱治”(33)。
封建史家對楊廷和在正德、嘉靖之際的活動給予很高的評價。《明史》的作者稱他:“扶危定頃,功在社稷,即周勃、韓琦殆無以過”(34)。焦竑稱他:“有宰相之才,雖姚崇何以過之?”(35)對楊廷和的功績,連明世宗也無法否認。楊廷和死后,明世宗曾向大學士李時問起太倉積粟情況,李時回答:“可支數年,由陛下初年詔書裁革冗員所致。”明世宗很有感慨,說:“此楊廷和功,不可沒也。”(36)
三、 大禮儀起,晚境凄涼
世宗即位,楊廷和對他抱有很大希望,“自信可輔太平”(37),重振大明王朝。楊廷和辦事勇于負責,敢于堅持己見,“事事有所持諍”(38)。他多次上疏,勸世宗:“……務民義,勤學問,慎命令,明賞罰,專委任,納諫諍,親善人,節(jié)財用。語多剴切”(39)。但是,一場在今天看來毫無意義的爭論卻斷送了他的政治生命,他的宏偉抱負也頓時化為泡影。
武宗無子,世宗以外藩入嗣大統,按封建禮教,應尊孝宗為皇考。但世宗尊崇私親,橫生枝節(jié),始則堅持尊本生父母為帝后,既而又欲改稱孝宗為皇伯考。楊廷和等閣臣則引經據典,力言不可。“君之所爭為孝思,臣之所執(zhí)為禮教”(40),開始了持續(xù)數年的“大禮儀”之爭。“當是時,廷和先后封還御批者四,執(zhí)奏凡三十疏”,“持論益不撓,卒以是忤帝意”,“帝常忽忽有所恨”(41)。楊廷和被迫“累疏乞休”,嘉靖三年二月致仕,結束了自己幾十年的宦海生涯。以后,大禮儀之爭愈演愈烈。嘉靖七年,“《明倫大典》成,詔定議禮諸臣罪”(42),已退居林泉之下的楊廷和也沒能幸免,被削職為民。第二年,在寂寞中死去。
大禮儀之爭,在今天看來毫無意義。但楊廷和等人持論不撓,敢于和皇帝抗爭,罷官廷杖在所不惜,身家性命置之度外,明代士氣之昌,于此可見一斑。
楊廷和失寵于世宗,倡大禮之儀固然是主要原因,但還有一個因素值得注意,即世宗的猜忌。史載:“帝頗事齋醮,廷和力言不可……江左比歲不登,中官請遣官督織造”,世宗“趣內閣撰敕”。“廷和等不奉命,因極言民困財竭,請毋遣。帝趣愈急,……且戒毋瀆擾執(zhí)拗。廷和力爭,……不能止也。”(43)作為封建帝王,當然不愿臣下多嘴多舌。更有甚者,楊廷和以倡大禮儀忤世宗意,“左右因乘間言廷和恣無人臣禮”(44),世宗意遂內移。明朝中葉以后諸帝多是昏聵無能之輩,專制皇權卻絲毫不容侵犯。嘉靖七年,《明倫大典》成,世宗降敕稱楊廷和“以定策國老自居,門生天子視朕”(45),身為人臣而目無君上,恐怕是楊廷和生遭貶竄且戮及身后的更深刻的原因。對此,楊廷和身居廟堂之時或許即有所察覺。史載,“楊石齋當國日,一弟為京卿,二弟為方面,諸子姓布列中外甚眾。子慎復舉進士第一人,賀者皆至,公顰蹙曰:‘君知為傀儡者乎?方奏伎時,次第陳舉,至曲終,必盡出之場。此亦吾曲終時已,何賀為?’”(46)伴君如伴虎,信然!
縱觀楊廷和一生,覺得他不失為封建官僚中的杰出人物。武宗童昏,宦豎擅權,佞悻橫行,他身為宰輔,在處境困難的情況下,“鎮(zhèn)靜持重”,“補苴匡救”,兢兢業(yè)業(yè),支撐危局。正、嘉之際,他銳意改革,力除武宗時弊政。改革雖然因他被迫致仕而沒能繼續(xù)下去,但還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以后的幾次改革開了先河。他為官清正,雖“位及人臣,而居處同于寒素”(47);他關心民間疾苦,為家鄉(xiāng)“通水利”,“修縣城”,“置義田”,作了不少好事,很受時人稱道(48)。作為明代中葉著名的改革家,楊廷和是值得肯定的歷史人物。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