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國人的“美麗中國”夢
美麗中國也是中國人的夢想,也是中國人和自然環(huán)境特有的關系,因為十八大里面講了一個生態(tài)強國。我想這和中國夢之間都是貫通。所以認識中國夢的時候,也要考慮生態(tài)的問題。
生態(tài)就是中國人和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從歷史上中國人建立了一種什么樣的人和大自然的關系?正是在這種追求當中,中國萬里江山才變的越來越麗,美麗不是虛的,不是空說的,我們有上千年的歷史,我們一直在建構美麗的中國。這件事情我們可以簡單的回顧一下歷史。
在中華文明史中人對自然環(huán)境的理解是這樣的,最早神靈時代到商代,然后到西周的道德時期,西周時候對江山都賦予道德的品質,在周代誕生了名山大川的概念。最有名的名山是五岳,這是在西周慢慢誕生出來的,這寫名山都是道德象征,再進一步發(fā)展自然界,變成了美學的世界,這在中國文化當中極具特色的。美學的世界就是今天講美麗中國所著重討論的,美學世界的理念誕生在魏晉南北朝的時候。
這個例子想說明一下,中國人對名山大川一直保持敬意,這種敬意最早是出于神的信仰,然后是道德信仰,最后變成美麗江山信仰,在今天北京的地壇里面,可以看到五岳的牌位,我們對于名山大川一致充滿敬意。
魏晉南北朝又是一個亂世,問題非常多,統(tǒng)治集團生活荒淫,極端腐敗,社會上負擔非常重,這樣情況下人們厭倦腐敗的社會,而走向清明的大自然,這種心情、理想、境界在魏晉南北朝的時候大量出現(xiàn)。陶淵明寫過這樣的東西,放棄城市的生活,回到田園里面去。他寫的《桃花源記》就有這種色彩。他寫的追求清高、追求隱匿,離開喧鬧的都市,而到清明的山水之間,那個時候《晉書》里面就講出這樣的話,人們都在追求隱,有的人隱在朝,有的人隱在市場里面,有些人隱在山野里面,這種風尚就是在魏晉南北朝出現(xiàn)的。這種品質對社會腐敗的厭倦以外,也有道家的思想推動,道家崇尚自然,不像儒家,儒家崇尚社會,儒家把社會作為討論對象,道家認為自然是最高境界,鼓勵人們走向自然,對于我們來講,誰是自然呢?就是外面的山川、山水文學特別是山水詩在這個時候開始大量的出現(xiàn),從此中國的大好河山被文學化、藝術化,成為高度審美的對象。
謝靈運是其中一個代表,他經(jīng)常到山水之間考察。后來大家都知道有很多山水的旅游者,東晉以后,你再看中國的書,發(fā)現(xiàn)有一個新的詞大量的出現(xiàn),就是“山水”這兩個字,以前在中國的書里面不大見,但東晉以后“山水”兩個字經(jīng)常出現(xiàn)中國人的文字里面,山水一說中國人都明白代表什么。
下面都是用山和水拼成的詞?;实垡欢ㄊ亲?,畫家一定畫山水畫,大俠一定就在江湖,這些詞匯都是自然界特殊的人文表述,山水就是特指山水藝術,我們自己不會用錯的東西。自然山川文化被中國文化澆灌了很多道德、情感、美學的東西,中國的山川一次變的更加美麗,當然還有進一步的發(fā)展,道家早期就是一個思想,到魏晉時期慢慢變成了宗教,宗教推出了一個概念仙人,于是中國大自然又出現(xiàn)了一個變化,原來的深山野嶺變成仙境,他不是野的,越遠越深,仙氣越厲害,從山里面出來的不是云霧是仙氣了,人要修煉可以成仙,而仙境不遠,不是西方極樂世界,就在我們的遠處山澗,這種文化又把中國的大自然變成了充滿神秘感、美好感的東西,所以美麗中國有很多文化的東西,文化把江山變成美麗的世界。
中國人在走入自然的時候,對于山水有自己審美判斷,認為什么樣的山水是好看的?中國人的選擇和外國人不一樣,中國人欣賞自然之美,認為水的美體現(xiàn)自然狀態(tài),但是外國人不是,外國人是這樣,把水往上噴,水不往低處去,這是把人的東西放進去了,外國人認為這樣的水才是好看的,但是在中國古代的都市里面一個沒有,我們的水井全是水往下流,是自然的樣子,這個審美差別完全不一樣,直到西方人為我們修了一個西洋樓,第一次在中國修了噴泉,圓明園里面其他的都是自然之美,中國人叫他“大水法”,不是水的自然狀態(tài)。
樹之美,中國認為什么樣的樹好看?垂柳、松樹。西方人為圓明園設計的樹,跟糖葫蘆似的,我們認為歪脖樹好看,西方是方的、三角的好看,中國人的園林里面沒一棵樹是這樣的,我們認為樹天然的樣子是最美麗的。中國人基本的哲學就是要順其自然,自然是最美東西?,F(xiàn)在我們也吸收了很多人為之美,看看草地都是特別平,認為這個草地好看,什么都是修剪,這做過頭就不是美麗中國,就是變成美麗的法國、美麗英國。這就是美學相當大的差別,我們建設的是美麗中國,一定要注意一下中國這個字。
道家思想為中國貢獻最大的事情就是把中國江山想象成美麗的世界,描繪成美麗的世界,所以有很多這樣的評價。秦漢一帶一部中國文學史大半都在《莊子》的影響發(fā)展的,這些都是道家重要影響。剛才說魏晉南北朝提出夢想,到治世就實現(xiàn)這些,唐代實現(xiàn)了很多,唐代里面有許許多多對風景的描寫。宋代以后出現(xiàn)了風景選美,我們看中國古代地理書,宋代以前沒有,宋代以后一直到今天都要寫一個東西——八大名景。名勝以前地理書不記,宋朝以后每部地理書里面一定有這個東西,這形成中國地理學,中國對自然的態(tài)度。北京有八大名景,什剎海也搞出了八大名景,中國人到處找這個東西。走遍中國各個縣志打開之后一定有這個,這是誰也不愿意放棄的東西,一定要在自己的周圍找出美麗的景色,加以歌頌和保護,這是我們中國人建設美麗環(huán)境做的特殊事情,用我們的精神美化自然。所以說大量的詩歌、散文、繪畫向山水傾注,成為中國們山水審美不可分割的部分。
中國的山水實際上是有兩項內容:一個到山水之間,另一個是賦詩。當面對廬山瀑布的時候,中國人一定會背誦那兩句詩,到廬山瀑布一定會說的,這是中國人的自然審美的兩項內容的整體特點,不能對面沒有美景,也不能沒有心中的詩句,這是中國人面對自然一定會這樣作的。念的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我們的山水審美多精采,這是我們中國人游山的時候一定有文化加進來,這些詩文體現(xiàn)的自然審美的意境、趣味、高度、成果,是中國式自然審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吹綐渖系拇笱┛梢哉f“千樹萬樹梨花開”,走在長江上可以念“不見長江滾滾來”,到沙漠也可以想到“大漠孤煙直”等,這樣的資源我們是要多少有多少,它和中國的山川一起形成的山水名畫,形成了美麗中國,把這些詞拿掉,美麗中國少了一半東西,所以我們在建設美麗中國的時候,實際上也要發(fā)展自然環(huán)境的山水文化,這是美麗中國非常重要的特點。
我們再看一下傳統(tǒng)山水畫,這是我們打造美麗中國的方式。中國人怎么用藝術的手段打造美麗中國?畫了許許多多的山水畫,我們每個人都見過,中國的山水畫里面有什么特色可以作為中國文化特色?現(xiàn)在只強調一點,你看山水畫的時候,這里面總有或多或少人的痕跡,你看這一片山特別高的地方,還有房子,不管山有多少,人就有多高,一定要把人的東西融合到大自然當中,所以這種山水之美實際上包含了人和自然的融合,這是中國方式的美麗。這看起來是純粹的自然,但是仔細看,有沒有人的痕跡?就是中間的小石板,這個小石板是自然的嗎?是人搭在這個地方的,這是人文的痕跡,人到這里游歷過,而且把這個地方修飾一下更加方便。
這個畫又是單純的山和樹,他也有一條小路,不畫人,進山的是什么?砍柴的等等,我們立刻有很多的聯(lián)想,這副畫就是讓你聯(lián)想,一眼看完了沒意思,這是中國畫很有意思的地方。你看到這副畫馬上想怎樣從山腳下轉到小房子里面去,又引發(fā)你一些想象,人文的東西與自然的東西交融一起。
剛才講到了盛世實現(xiàn)亂世提出來的東西,魏晉南北朝的時候提出美學的主張,開始了美學的風氣,唐宋的時候達到了非常高的境界。比如說宋代皇帝宋徽宗,宋代山水畫在中國歷史上地位非常高,為什么八大名景是宋代開創(chuàng)出來的,所以山水意藝術在宋代達到高峰,宋朝皇帝宋徽宗雖然政治上是亡國之帝,但是他繼承山水文化的傳統(tǒng),他在宋朝的時候把畫家提到了從來沒有的高度,在翰林院里面成為了一個書畫院,自己當院長。他經(jīng)常出一些題目請大家來畫,看誰畫的好。他出的題目是“善終藏古寺”,但是第一名的畫家他沒有畫寺,只在山下一個小水塘旁邊,畫的一個取水小和尚,取完水去深山里頭去,這里面一定有一個廟,他沒有畫廟,又把廟表現(xiàn)出來了,宋徽宗說這個畫的好。這個境界像這副畫,不畫人但是有人藏在這個地方。第二個例子叫做“踏花歸去馬蹄香”,又有很多人畫,最好的作家沒有畫花瓣,畫了幾只蝴蝶圍繞在馬蹄旁,花的香依然保留在馬蹄上,吸引蝴蝶過來,又是一種含蓄的表述,充滿中國這種色彩,內涵意味無窮。我們在建造自己美麗環(huán)境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吸收中國人文化高妙之處,不能講的太直白,不能講的太淺薄,要把中國文化的深厚意味表現(xiàn)出來。我想這些都是我們對美麗中國一些中國特色的關注點。當然最基本的保護好生態(tài)環(huán)境,要把人和環(huán)境的和諧、協(xié)調關系處理好,這是科學發(fā)展觀非常重要的一點??茖W發(fā)展觀有很多內容,但是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我們有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環(huán)境,這個是非常重要的,沒有科學的想法,這個東西出不來。除了科學之外,我們還用了一個詞叫美麗中國,我們不僅要搞好技術,生態(tài)還要加上美麗這兩個字,中國式的美麗如何加上去要從山水、詩歌、繪畫里面吸收營養(yǎng),應用到環(huán)境建設當中,這樣的畫才能真正出現(xiàn)美麗的中國。
人與自然交融才是“美麗中國”,面對大自然的時候,中國人的情懷是: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這是我們中國人心胸,這是我們中國人的胸懷,我們的自然、我們的環(huán)境、我們的國家讓我們充滿了感情、充滿了美的期待。
(本內容經(jīng)速記稿整理,未經(jīng)報告人審核)
(根據(jù)宣講家網(wǎng)報告整理編輯,
未經(jīng)許可,不得印刷、出版,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