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未經報告人審核。作者觀點不代表宣講家網立場。未經宣講家網站同意,請勿轉載。)
各位觀眾朋友們,大家好!黨的“十八大”昨天順利召開,胡錦濤總書記在會上做了重要報告,不僅總結了過去這些年我們黨在領導國家各族人民走向新階段中取得的各種成功與經驗,而且特別對未來的發(fā)展提出了各種展望和戰(zhàn)略規(guī)劃。我個人作為外交學者,特別受到鼓舞和啟發(fā)的是總書記在報告中特別提到,“綜觀國際國內大勢,我國發(fā)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中國自身發(fā)展戰(zhàn)略機遇期大的判斷,沒有也不會受到改變。總書記這段講話,我覺得指明了我們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在國際關系,在戰(zhàn)略,在外交領域中間研究探討和進一步推進方向,今天我希望觀眾朋友們談一談我自己學習總書記報告精神的一些粗淺的體會,談的不一定成熟,不一定正確,供各位聽眾觀眾朋友們批評指正。
戰(zhàn)略機遇期對于中國而言確實非常難得歷史發(fā)展階段,這個階段中間既存在大量的機會,新的前景,同時也存在各種挑戰(zhàn)和不確定性,好比一個登山者,中國巨人爬上更高山峰,一方面看到過去沒有見到的各種各樣的美景,一些新風光,同時高處也比過去更加寒冷,更加孤寂,面對以前沒有過的壓力。有三個方面,既是中國新時期發(fā)展期機遇,同時如果處理不當,它們可能變成危機,變成新時期成長的障礙和壓力。
一、中國新時期發(fā)展所面臨重大機遇和挑戰(zhàn)
第一方面,中國新時期發(fā)展所面臨重大機遇和挑戰(zhàn),也可以說重大的戰(zhàn)略收獲,以及重大的戰(zhàn)略壓力。有三個不同層面發(fā)展障礙或者說挑戰(zhàn):
1、海外利益保護的巨大壓力
一方面,我們現在中國大量的人財物開始向全球伸展。隨著中國國力發(fā)展,比過去20多年中國老百姓越來越走出國門,能源從世界各地進口,國內生產產品也面臨更新?lián)Q代的問題,從比較粗放的形態(tài)向比較精細、集約的,更加高層次的方式過渡,提出了更大的問題。
比如說,在過去這段時間看到中國從全球第六大經濟體一步一步成長為第五、第四、第三,去年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經濟體,十年間翻天覆地重大進步。但是同時也帶來一些問題,比方說,中國人現在一年出去的人次達到了7000多萬,在這7000多萬中間既有大量的游客,也有大量留學生、大量打工仔、大量商人,還有很多公干人員,還有大使、維和士兵等等,在這樣過程中間勢必遇到新的挑戰(zhàn),比方說如何處理一些海外遇險事件,對外交部門、軍方、高層決策者這是相當復雜,很頭疼的事情,一會兒某些地方,我們的漁民受到襲擊,一會兒某個建筑工地遭到恐怖主義的威脅,一會兒我們打工仔或者留學生護照丟失。美國一個外交官面對1500個公民在海外保護問題,中國一個外交官處理12萬中國人可能遇到海外領事保護的需求,所以這個數量差距之大。可想而知,我們外交官面對這么大的任務和負荷,很多時候難怪出現一些問題,比如說一些普通百姓,普通的工人,普通的學生,他在尋求外交領事保護,尋求使領館保護方面多少顯得我們服務不夠到位,使得外交領事保護成為一個瓶頸,處理海外事件急需克服的障礙,外交轉型,外交為民,這樣的口號如何越來越到實處問題。在我們外交界,從高層到媒體引起更大的關注,過去沒有這么多中國人出去,沒有這么多財產出去沒有這么多海外投資并購,外交領事保護的壓力相應小的多,中國成為全球海外擴展自己的經濟利益,發(fā)展自己的人員往來,包括收購、并購,熱情高,數量大,范圍廣的國家,我們的保護,我們的盾牌,我們的服務如何跟上去,我覺得這是新時期的問題,像國內說我們政府要轉變職能,轉變觀念,更好為老百姓服務一樣,對外工作中間,我們外交部門,我們相應各個方面,包括商務部,其他涉外部門如何為在海外中國公民,為他們財產保護,為他們人生安全提供應有的高質量的多種類的服務,我覺得這就是非常大的挑戰(zhàn)。坦率說,現在并不算到位或者理想還有很多差距需要彌補和克服。
想想看中國是全世界到世界各地旅游上漲最快的國家,我們是全球第三到第四位旅游大國,我們留學生占到全世界留學總量的1/7,我們海外資產多的時候6萬多億美元在世界各地礦山、森林、集裝箱碼頭等,這就是很大的挑戰(zhàn),海外利益包括海外通道安全,中國船隊,中國油輪,也是全世界增長最快,動力最大的船隊。如何在海外的船隊提供必要的服務,油輪泄漏的時候提供法律保障,受到襲擊的時候受到保護,港口維修的時候,及時跟當事國取得聯(lián)系,建立一些維修基地港口、設備,這方面應當說中國的壓力比起任何其他大國,包括新興大國來言是最大的,這方面的問題也是最多的一個,這是一方面,海外利益保護在新時期對我們外交工作,對我們國際戰(zhàn)略研究部門和決策部門提出重大挑戰(zhàn)。
2、能源安全的壓力
第二個隨著中國經濟快速成長,過去一個能源大國的地位在發(fā)生微妙的變化,雖然國內的各種化石能源品種仍然是比較齊全,數量也是很大的,目前各個礦山、油田產量位于國際比較靠前的位置,有一個情況跟過去完全不同了,過去能夠充分保障,而且相當多能源能夠出口,現在雖然國內產能很大,各種各樣的礦山,各種各樣的油田,各種各樣的礦井仍在開足馬力生產,而且儲量也還可觀。由于地面上增加機器不同了,我們消費結構也不同了,比如說家用電器進入千家萬戶,小汽車開始被普通人所消費,包括各種各樣大型能耗建筑,像高鐵、鳥巢,這樣一些大型耗能建筑越來越多,此起彼伏到處開花,中國對于能源的需求完全不同以往了,我們從傳統(tǒng)意義上能源出口大國,一個產能大國,現在變成了仍然是產能大國之一,但是同時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能源進口大國。作為能源進口大國有一個問題,你能源能不能及時供應商,跟國外合同能不能保障,會不會因為政治形勢、環(huán)境形勢出現一些問題。比如說石油,大家知道石油是工業(yè)乃至整個現代化的命脈或者說一個生命線,中國過去一直到80年代中期為止,最大能源出口大國,1987、1986年的時候出口總量占到全球的三甲。目前為止,中國仍然是第四位石油生產大國,我們大油田,大慶、華北、中原、塔里木、渤海灣等等,仍然是世界上規(guī)模很大,產量、儲量很大的油田。由于剛才提到消費結構不同了,小汽車進入千家萬戶,由于城市化、工業(yè)化進程大大增加了對石油的需求,從1993年開始,中國從一個石油出口國變成了一個進口國,而且進口比例不斷上升,早期占5、6%,到現在已經超過了一半,一百桶油里面56—57桶從世界各地運來,從中東、波斯灣、俄羅斯、東南亞各國、非洲,探明儲量,跟當地做出合同,有的運原油,有的提煉出來加工成石油制品運到中國來。
重要是全球最大石油進口國,我們同時還是世界上石油生產大國,也變成了一個石油進口大國,我們60%消費量需要進口。問題是不是世界上沒有石油儲備?很多國家仍然有,仍然愿意跟中國做買賣,但是要知道外部的安全形勢不是由我們控制的,國際關系,國際政治中隱患和不確定性不是我們掌握的,過去這些年有一些教訓,由于一些國家出現政變、軍事危機、外部勢力打壓,一些合同作廢,使得有關部門、企業(yè)受到打擊。比如說本拉登時期,我們跟他簽了很多協(xié)議,但是當一些政權更迭以后,一些公司和企業(yè)受到幾十億美元的損失。
去年北非利比亞完成了一次大撤離行動,30多萬中國勞工發(fā)生戰(zhàn)爭前夕通過中央部署,有關部門組織和調度一起撤到國內,生命得到保護這是重要的??墒窍胍幌?,他們在那個國家從事的工程、項目、碼頭、道路修建、各種民房建設、油田的井架、各種設備等等這是沒辦法撤回來的。我們商務部有一個估算,這次在利比亞危機中間,中國直接受影響的各種工程企業(yè)、項目初步的估算合同金額超過180多億美元。應該說這相當大的受影響,受損害的一個數字。我們還知道中國跟伊朗有很多石油合同,據說中國是跟伊朗做的石油買賣最大的國家,三大石油公司在那里投資了很多億,有的說法一千多億美元,有的說法幾百億美元,用于前期勘探、前期石油管線的鋪設,前期石油港口碼頭的建設,伊朗安全形勢堪憂,伊朗跟以色列的關系非常對立、緊張得關系,伊朗同西方大國,特別是美國之間,圍繞核開發(fā),鈾核的研究,看上去的矛盾,伊朗自身同周邊國家,以色列軍事上的對抗,似乎是難以避免的安全麻煩。對于中國來言,作為石油最大購買者,伊朗將近1/4石油向中國出口,占到我們10%以上,伊朗是第三大石油儲備國,伊朗有非常大儲量,非常好油氣田、氣井,很希望和一些新興大國做交易,特別是中國,但是安全形勢擺在那里,出現了一些局部戰(zhàn)爭,出現短時間的戰(zhàn)火,我們損失可想而知,是非常大的。包括國內的油價不斷振蕩上行,主要原因不是供求關系,不是一個儲量和消費不對應,而更多從全球安全形勢,全球政治形勢,包括富產石油地帶不穩(wěn)定格局掛鉤的。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石油進口國,同這些地區(qū)有長期、良好的合同關系,在面對這些不確定局勢面前,損失受到波及是非常嚴重的,未來我們跟伊拉克、利比亞、沙特、伊朗這些國家海灣中東國家,一些儲量豐富,產量豐富的生產石油國的關系非常重要,如何保障中國的能源安全,保障能源外交卓有成效的開展,包括必要的斡旋,從中央決策者到外交,到軍方,到學者,研究部門應該研究,關注探討的重大問題。
我另外要說的鐵礦石,中國經濟幾十年的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高速發(fā)展,中國鋼鐵業(yè)的成長可以說有目共睹,世人都能夠看到中國作為全球最大鋼鐵業(yè)基地的這種茁壯成長。我們目前粗鋼產量占到全球50%,實際上48%左右,把其他國家190多個國家合在一起,他們粗鋼生產能力和中國一個國家差不多是相等的,一方面是好事情,為我們工業(yè)化,為國防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為鋼鐵業(yè)是一個國家經濟現代化一個支柱型產業(yè),造船、鐵路、建筑、大型各種各樣的設施都離不開鋼鐵業(yè)的成長。當年毛澤東提出一個口號,“鋼鐵元帥升帳”,“超英趕美”,21世紀第一個十年,實現了這個目標。、
從一個硬幣另一面看,全球主要鋼鐵基地的確立,矛盾另外一面突出了,就是鐵礦石、鐵礦砂,作為鋼鐵生產原料的供應跟不上,過去我們一向認為中國鐵礦石的儲量完全能夠保障,現在看遠遠跟不上,我們2/3鐵礦石需要進口,需要從巴西、阿根廷、中美洲、南部非洲挖過來,且不說這個價格受制于人,而且安全性讓人擔憂。從月球上看,地球上五大洲四大洋,很多大的船只運的鐵礦石,鐵礦砂、石油運上中國的碼頭,轉向中國廠家,中國制造業(yè)大型的企業(yè),我們的企業(yè)作為全球制造業(yè)的中心源源不斷加工,生產出來,電視機、家電、機電產品、船只、水泥、玻璃、風電設備然后向全世界供應,中國是這些加工業(yè)、制造業(yè)全球最大的一個供應中心,大進大出看的非常明顯,安全角度看出一個問題,越是開放,越是大進大出的依存度上升,你的脆弱性、安全隱患也就更加明顯了,我們叫做安全瓶頸、能源瓶頸更加突出,我們相當多能源都有這樣的問題,像石油、銅、鐵礦石等等很多化石能源都有這種情況,雖然中國有儲量,也有相當大的產量,由于經濟的飛速發(fā)展,由于國人消費口味和模式提升與改變,原來的國內的能源儲量,它的品種跟不上了,它的數量不滿足了,這種情況下,中國能源安全問題,我們對外能源依賴問題,我們外交保障能源外交問題,就成為新時期我們發(fā)展面對的一個急需要解決的難題。
現在有人講,我到很多國家去,保證經濟、持續(xù)、相對高速成長,提供逐步外部動力,提供全球市場,提供外部能源,如果國內中央政府、黨中央能夠有效布局,有層次推進戰(zhàn)略,全球安全形勢,全球戰(zhàn)略,全球不確定性怎么由我控制呢?特別大家看看新世紀以來,恐怖主義的活躍,地區(qū)沖突加劇。圍繞各種制高點,圍繞各種出海口,圍繞各種戰(zhàn)略設施,圍繞核設施展開的問題有增無減,這增加了對海外資源依賴風險和脆弱性。這是過去我們領導人和軍方沒有面對過的矛盾,在新世紀越來越嚴峻了。處理好如何保障中國的能源安全,解決能源瓶頸順利推進能源外交也是新時期需要深思熟慮,需要長遠布局,需要創(chuàng)造性介入重要題目。
3、產業(yè)結構升級換代問題
還有一個問題,這次總書記在“十八大”特別提到科學發(fā)展觀主要內容,強調我們產業(yè)要升級,結構更加合理,更加注重科技含量,這個要求反映出中央領導相當強烈的危機意識,反映出決策層對問題總體估測??傮w來說中國質量不大,雖然產能不大,但是科技含量不足,含金量顯得分量不夠,包括產業(yè)結構中間不合理,比如說制造業(yè)、重化工業(yè)占的比重過大,而服務業(yè)、創(chuàng)意產業(yè)包括各種各樣第三產業(yè),為社會,為人民提供更加豐富,更加有保障的,比如教育、衛(wèi)生、娛樂、福利、城市規(guī)劃、生態(tài)保護這些方面,我們的GDP的比重是不高的。比如說我們跟美國比,美國現在還是超級大國,但是美國整個產值中間,70—80%,都是第三產業(yè),都是保險,都是社會服務,都是跟人的生活,跟社會的高水平的運轉相關的產業(yè),一些部門。而我們雖然GDP塊頭已經是全世界第二大了,總量很大,但是我們70、80%部分仍然是重化工業(yè),仍然是制造業(yè),仍然是第一、第二產業(yè)、第三產業(yè)服務業(yè)占的比重不高。很多人說我們GDP上去了,能耗增加了,但是生活中幸福感、服務種類、效能都沒有跟上去,這需要未來給予更高的重視,需要給予評估的,中國發(fā)展不能僅僅是量的擴張,不能是產能擴大,應該重視質的增長。中國制造業(yè)占越來越大的比重,全球鋼鐵生產,全球鐵礦石吞吐量,全球造船業(yè),全球的運能這方面大家看的很清楚,中國不僅是新興大國中間第一位,而且在全球大國中間,發(fā)達國家都有上升的比重,這中間多少轉化為老百姓的生活,轉化為更加有質量,更加有效率的,更加符合社會持續(xù)增長的一面,而不是產能自我服務,自我消費,生產出很多二氧化碳,很多很多的船只讓世界各國消費、運轉,這個結構要深刻反思,做出重大調整,要有新的布局,這一方面,中央科學發(fā)展觀的核心,要使傳統(tǒng)生長方式升級換代,讓人民幸福感更加強烈,更加直接。“十八大”提出2020年我們收入倍增計劃,不是從GDP數據看收入增長多少,煤炭出口進口量上升多少,而是體現在老百姓直接收入,我們社區(qū)、環(huán)保、醫(yī)療服務的品種,包括我們各種各樣的社會保障的社區(qū)配套的設施能夠達到什么水平,這些在原有的結構中做出重大的調整,目前看并不容易,坦率說中國未來一段時間仍然需要進行全方位的深刻的經濟結構的攻關戰(zhàn)略,改革戰(zhàn)略。
很多人還沒有享受基本國民待遇,國家發(fā)展這么多年,建國這么多年了,這種現象仍然存在是讓人覺得羞愧的事情,“十八大”提出讓老百姓享受改革發(fā)展所帶來的惠澤,更直接讓普通公眾,普通人能夠受益,這不是說一說,一定從我們結構的轉變,增長方式的提升,從量的這種產能的擴張到質的升級方面要做出重大貢獻,在我看來這方面存在隱患和危機,注重量到注重質的方面,任何國家都不容易,都有艱難的轉型,中國恰恰處在轉型攻關階段。
不管能源瓶頸問題、還是海外保護問題,還是產業(yè)結構升級換代問題,我們概括為第一個問題,發(fā)展的需求,就是發(fā)展的壓力,發(fā)展的挑戰(zhàn)與危機,這是第一點。
二、安全領域的機遇與挑戰(zhàn)
第二點,安全領域,國防、軍事、現代化,非傳統(tǒng)安全領域,中國新時期,未來戰(zhàn)略發(fā)展機遇期同樣面對機遇和挑戰(zhàn),就像一個硬幣兩面,這么看是機遇是好事,反過來是危機、障礙、危險。
這些年,中國發(fā)展很快,我們軍費成為全球第二,我們軍事現代化是這些年發(fā)展最快,90年代以來15、6年之間保持2位數的增長,軍人的待遇,我們武器、裝備都跟過去有很大的改觀,可以說中國軍隊保障國防,保障社會安定,抵御外敵入侵的能力大大增強,中國國防現代化,越來越對應了中國經濟,中國綜合國力的成長,這是非常好的消息,也是我們感到很振奮,作為一個中國人很驕傲的地方。
另外一方面,我想強調的重點,不能夠忽略這中間很多安全難題,特別隨著中國成長帶來一些挑戰(zhàn)。一是傳統(tǒng)安全,二是非傳統(tǒng)安全,這是成長中的中國,向更高階段發(fā)展中的大國必須處理和應對,而且不容易應對和處理。
1、傳統(tǒng)安全領域的威脅
比如說作為全球鄰國最多的國家之一,現在需要重新思考的問題,例如像最近這些年,隨著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的生效,海洋各國都在注重自己的海洋權益,甚至有理無理的把一些公海,一些別國的島嶼或海疆作為己有,各個國家還是向海洋進發(fā)。根據我看到的數字,當今世界直接波及國家一百多個,目前產生的糾紛,島嶼糾紛、大陸架糾紛、海洋糾紛等等,藍色圈地運動直接發(fā)生糾紛的國家60多個。像日本跟韓國圍繞竹島或者獨島發(fā)生糾紛,菲律賓、馬來西亞之間,新加坡跟印尼之間,泰國跟柬埔寨之間,圍繞島嶼、漁場、大陸架劃界產生的紛爭,這是由于各國由于海洋法公約生效推動了各國藍色圈地運動。
我們是全球鄰國最多的國家,擁有18000公里的海岸線,我們開始實現一個轉換,傳統(tǒng)陸地大國,比較多的960萬平方公里內發(fā)展,開始向海洋進發(fā),開始對海洋權益關心了,開始意識到,我們不只是有960萬平方公里的陸地國土,還有300萬的海洋國土,海洋國土是聯(lián)合國海洋法規(guī)約賦予的,是中國海洋權利。新時期中國有160萬海陸國土,在保障陸地國土做得很不錯,現在土地上的中國人民越來越有不斷改善的待遇,但是對于海洋,可以說中國是一個新人,是一個新手,新加入海洋俱樂部的大國,中國向海洋大國進發(fā),剛剛進入起步階段,在起步階段不僅體現在海洋產值比較低,我記得改革開放初期1%、2%,80年代達到6、7%,現在是10%。很多國家40%的產值都是跟海洋有關系的,包括海洋運輸,包括海洋各種各樣的作業(yè)平臺,中國差距很大,從國際關系海洋關系來看,中國地理、自然環(huán)境上是瀕臨國家最多的大國,我們有14個陸地接壤鄰國,還有相當數量非接壤鄰國,像日本、韓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等,這些非接壤鄰國,過去跟我們在海上摩擦不多,一方面中國海軍走不太遠,那個時候海軍現代化發(fā)展慢,另外一方面我們漁業(yè)是小劃子,沒有走向大洋能力,還有海監(jiān)船、漁政船過去都是小規(guī)模,低層次,技術含量不高,這種情況下,對海洋保護能力不強。隨著中國意識到原來海洋占到全球面積70%,中國既是陸地大國,也有18000公里的海岸線,有大量的海洋法公約賦予中國的海洋國土,中國一度沉睡,一度不活躍的藍色國土發(fā)揮出來,為中國13億人口更好生活,更高質量服務成為新時期重大挑戰(zhàn)。而在這個過程中間,跟在陸地國土不同,就遇到了很多國家的競爭,遇到了海洋糾紛、大陸架劃分糾紛等。這些糾紛全世界很多國家沒有解決。在我看來目前60多個有爭端的國際海洋案例中,大概不到1/3是談妥了,雙方同意了,海洋法給予判案了,大家滿意了,絕大多數都是這樣,像北方四島、竹島,像我們釣魚島、黃巖島所處的狀況一樣,存在著糾紛,而這個糾紛,從國際法來看,有的時候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你有你的權利,他有他的實際控制,像美國、俄羅斯他們有很多布局、先手棋,使得新興大國海洋方面有一些約束,中國成為一個海洋大國方面很不舒暢的。
現在有一句話叫做群鼠戲大貓,原因很簡單,這個貓是旱貓,不熟水性,老鼠是水鼠,在海洋方面沒有先期布局,提供公共產品能力都比較弱,這是很大的挑戰(zhàn),以往我們比較熟悉陸地上的軍事斗爭,習慣于防范陸地上對我的威脅,我們的解放軍,特別是陸軍是非常強大的,非常有戰(zhàn)斗力的。但是現在情況有所變化,新時期海洋地位,海洋經濟比例,海洋重要性都在上升,中國作為海洋領域的新手,需要幾十年,有的地方,有些國家的案例告訴我們,一個大國在海洋領域中,新手向一個強國的過渡需要上百年時間,初期階段,初涉海洋時刻是比較容易出問題的,比較容易引起一些麻煩的。像最近就很明顯了,黃巖島到釣魚島,這兩個小小的礁石群就引起國人多少煩惱,牽扯了上上下下,這些問題看上去小石頭,小的,面積不大的,有時候海水一漲就淹掉的地方,卻能夠引起巨大的一些不穩(wěn)定,造成上上下下的重大難題。這是很大的挑戰(zhàn),中國作為成長中的大國,同時又能夠保障我們權利,同時向海洋進發(fā)過程中間,有理、有力、有節(jié)的維護我們自身的權益,這個權益維護跟過去陸地不一樣,陸地上你軍隊侵入了,飛機侵犯了,我打下就行了。海洋就不一樣,140多萬有爭議,被其他國家實際控制海洋領域中間,可以說是海洋法強調的所謂的航行自由,比如說美國的艦隊,比如說其他國家運貨運油船只,在不妨礙你安全的狀況下可以自由通過的,你要捍衛(wèi)權益跟過去不一樣,他進入你領域,你不能把他打沉了,我們也沒有這個能力,中國海軍與美國海軍相比,我們戰(zhàn)斗力,我們殺手锏都略勝一籌,我們如何適應新時期中國向海洋、外空進發(fā)的要求,像神州系列、蛟龍系列這些手段更加完備,更加有效,同時使得我們在國際海洋法,國際海洋爭端掌握更多規(guī)則,更多話語,更多先手棋,我自己觀察中國處在手忙腳亂,有點不太適應,有點被群鼠戲大貓的感覺。
新一代領導人來說,不管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還是我們國際關系學界,外交界學者來說需要認真研究,一方面承諾和諧發(fā)展,和諧世界,不等于說主權紛爭方面該出手不出手,不是那樣。我的觀察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是我們困擾一個重大難題,能不能渡過這一關,可以說是一個大考。這算是傳統(tǒng)安全的領域,就是主權、疆界捍衛(wèi)有效利用。
2、非傳統(tǒng)安全的威脅
現在還有一個問題是非傳統(tǒng)安全的威脅,它是由于科技進步、全球化相互依存,新的時代特點,新的發(fā)展進程所引發(fā)的一些新問題,一些安全上的威脅或者隱患,比如說氣候變化,氣候變化在某些地方就帶來了海平面的升高造成了某些國土被侵蝕,有些小島國甚至滅頂之災,對于中國大國來言,沿海地區(qū)受到更多海嘯、海難、颶風,海平面升高帶來的威脅。作為一個大國另外一個使命,如何在國際社會中間有效量力而行投入到全球治理,比如說現在全球都在討論一個問題,隨著氣候的變暖,環(huán)境的破壞,北極的冰蓋在融化,世界很多地方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氣候災難,包括像氣候難民。對于這樣一些新現象,我們怎么去應對?我覺得這是很大的難題。
其實大家觀察一下,中國國內由于氣候的易變,近些年出現完全無法預測的情況,一會兒大的冰雪災害,一會兒大的旱,一會兒大的洪水,這些問題實際上給我們警示,全球化時代面前,隨著技術進步,經濟發(fā)展,工業(yè)的排放,也會出現一些氣象性的災難和不確定性,這種威脅我們稱為是非傳統(tǒng)安全威脅。比如說金融海嘯,或者金融危機,也是非傳統(tǒng)安全威脅,不是強暴,不是戰(zhàn)場上軍事對壘解決的問題,可以想象發(fā)生2008年以來,美國華爾街,雷曼兄弟擴展到美日歐,最后變成全球經濟重大的災變的金融危機,它造成的損失不比中等戰(zhàn)爭帶來的損失小,全球多少萬億美元化為烏有,多少失業(yè)人數上升,多少地方因為衰敗,不景氣造成政局更迭,金融海嘯帶來的影響,對很多大國,包括中國在內都是非傳統(tǒng)安全的威脅。對于我們來講還有另外一層含義,中國是經濟發(fā)展最快國家,也是外貿順差最多國家,也是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之一,外匯局統(tǒng)計口徑有34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這個數字在全球各地經濟學者、金融學家耳朵里都是巨大的數字,這是老百姓的成果,如果應用不當,可能損失了,投資打水飄了,這是巨大的災難,海外也是這樣,如果政府有關部門,對海外并購、收購,包括購買外國國債或者是證券,幾百億,上萬億的,我們在美國有上萬億的資產,購買他的國庫券、股票等,如何不要使得它打水漂,不要使得它縮水貶值,是很大問題,看上沒有流血,如果幾十億美元不知不覺消失,這不是巨大損失了。
國際關系學界討論,有些國家惡意實施貨幣戰(zhàn)爭,通過匯率其他手段,在金融領域發(fā)生靜悄悄的戰(zhàn)爭,對某些國家某些領域實施攻擊。中國畢竟在這個領域中間,雖然我們成長很快,外匯儲備很多,但是安全保障能力,包括我們企業(yè)自己處理負資產的能力,我們外管局面對涌入大量熱錢的管理能力,應用外匯資產在全球投資的能力,還處在初期階段,讓它更好保值、升值,安全性提高,這是新時期、新任務,是傳統(tǒng)安全議程所沒有的新議程,這也是一種非傳統(tǒng)安全挑戰(zhàn)是要解決好的。
還有中國很特殊的情況,在我們國家是一個非常大的面積、地域,同時擁有多個民族,多個文化背景多民族國家,一方面它的好處是什么?中國能夠集各種民族、歷史文化優(yōu)點,創(chuàng)造全新更加豐富的形態(tài)。但是它的隱患在于,如果外部一些壓力滲透,或者外部一些動蕩,一些分裂主義,一些所謂文明的沖突在加劇,在惡化,在蔓延的話,也使得多民族國家,多區(qū)域自治大國受到外部的波及,這不是空穴來風,這不是一個杞人憂天,實際上我們看到最近這些年,在中國西北某些地區(qū),幾股勢力都在加大滲透力度,對民族團結、發(fā)展和諧,對中國安全和保障產生沖擊,這就是三股勢力對中國發(fā)展前景的威脅。這跟傳統(tǒng)的國家對國家,軍事對軍事不太一樣,他臉上沒有刻字,我是分裂主義分子,看上去大沒有拿槍,但是造成的影響和惡果,同時對于邊疆穩(wěn)定、民族團結、地區(qū)的發(fā)展、民族的成長都會產生重大的隱患,我把這個稱之為新時期的中國面臨的,在某些地區(qū)在上升的非傳統(tǒng)安全威脅。
總而言之,這是另外一大類挑戰(zhàn),是我們推進戰(zhàn)略機遇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思考和應對另外一大類挑戰(zhàn),傳統(tǒng)安全和非傳統(tǒng)安全威脅。這些威脅很多在過去兩極時代,冷戰(zhàn)時代,傳統(tǒng)格局下不多見,要么是被壓抑了,要么是因為新時期市場化、全球化、相互依存激發(fā)出來的。對這些問題和挑戰(zhàn),我們教科書并沒有成形、成熟的答案,我們決策者和學者不一定有完全成熟,完全現成解決辦法,很多需要在實踐中間摸索,需要同各國相互切磋、協(xié)商、合作中間去應對的難題,這是第二類。
三、大國崛起所要面對的機遇和挑戰(zhàn)
我剛才說到第一類在發(fā)展領域出現機遇和挑戰(zhàn),第二類在安全領域出現的機遇和挑戰(zhàn)。下面我講最后一類,新時期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崛起,他面對的機遇和挑戰(zhàn)。
過去這些年中國見證了這樣一個騰飛的輝煌,我們這些年來加入世貿組織,這些年來我們成功舉辦奧運會,這些年來我們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這些年我們國防軍事現代化從一個相對比較慢的層次和水平、迅速發(fā)展到比較高、全球引人注目的層次和水平。但是在成功的另外一面,就我個人觀察,它也帶來一些始料不及的負效應。什么負效應?世界各國很多人心目中間講中國睡獅開始蘇醒了,但是同時它也在一些地方,由于各種各樣復雜的原因,比如說媒體惡意渲染,外部惡勢力故意歪曲,以及我們一些私人走出去不當行為,引起了一些復雜的反應,各種各樣的議論開始出現,版本特別多,比如說中國生態(tài)威脅,中國對別的國家失業(yè)造成的沖擊,中國搶占市場,廉價產品對別人帶來的困擾,包括中國在世界各國搶占大片能源市場,搶占高地引起的價格競爭,這樣的方面不能說沒有一點依據,但是有點夸張,有點泛濫式的擴大。
從2008年以來是一個重要的界碑,在那以前這種議論不少,但是2008年奧運會成功舉辦以后,那一年我們戰(zhàn)勝汶川大地震,外部世界開始刮目相看,外部世界開始重新認識這個經濟、政治、國際新媒體,開始對別的國家產生什么危機,正負參半,好壞皆有的議論。
除了國家政要對中國的贊嘆,對中國領導人決策的贊嘆,包括對中國創(chuàng)造力由衷佩服之外,開始有一些聲音開始防范,開始擔憂,覺得中國貨、資金大量到來了,對于他們來說是一種壓力,是一種陰影,是一種所謂的威脅。因此,我想這就是我們新時期需要思考的,需要面對的一個大的挑戰(zhàn),我們不是1億三千萬人口,如果是那樣的,中國就不會像占到全世界1/5的人口所產生的強大震撼力。對中國帶來震撼力,帶來對傳統(tǒng)國際秩序、國際貿易、國際能源、國際安全、地區(qū)發(fā)展、國際合作到底帶來什么樣的影響,我覺得要再評估。我們要有先手棋,早期進入,我們韜光養(yǎng)晦、低調做人,我們自己搞建設,不跟大國搞口水仗,就可以了,一段時期有它的道理,也符合我們的國情,但是由于中國利益越來越向全球鋪展,在各國交往的厚度、廣度、開闊程度越來越超越了傳統(tǒng)的范圍了。因此不管你愿意不愿意都要思考中國海外利益如何保護,這個保護跟各個地方的國情,各地人的感受能夠對接,就是所謂的軟著陸,不要造成當地的反彈,包括大量的人走出去,大量旅游者走出去,素質如何,大量的勞工出去,勞工和建筑隊伍,在海外一方面創(chuàng)造財富,另外一方面能不能跟當地的法律、風俗對接,包括我們企業(yè)能不能在海外履行必要的社會責任,按照國際公認的標準,去雇工、轉移技術、進口產品、生產當地產品,這都是需要研究的新問題。
說實話,不僅西方發(fā)達國家,包括我自己的觀察,包括發(fā)展中國家,包括在非洲和我們鄰國、拉美,現在各種各樣的不同議論越來越多,有一些可以說是好朋友真心實意的勸告,有一些將信將疑的判斷,有一些是不明就理,故意的歪曲,比如說中國在海外像可畏不可親經濟巨龍等等奇談怪論充斥于耳,版本數不勝數,我們不能僅僅看成少數國家的陰謀,我認為那不能解決問題。關鍵是面對復雜的議論,面對來自不同方向的擔心、困擾、遏制、防范各種要求,我們如何能夠有利的應對,如何能夠在一個大的戰(zhàn)略布局下面創(chuàng)造性的介入。這次我看總書記報告中間特別提到,中國仍然強調國際和平與發(fā)展總的時代特點沒有變,中國實現和平的發(fā)展,和平崛起的目標沒有變,對于我們自己來言,中國與世界的關系,仍然處在良性互動、互利共贏總體的態(tài)勢沒有變。我自己學習過程中間,體會過程中間,我自己很受鼓舞,雖然有一些新的問題,一些弊端,但是利大于弊,我們還有很多機遇大有可為。這中間需要做創(chuàng)造性的思考,比如說提供一些戰(zhàn)略外援,我們船隊,我們勞工全世界進發(fā),海外挖掘市場的同時,同時也向海外,向國際社會提供力所能及的公共產品、戰(zhàn)略資源和外援,比如說維和部隊,過去20年向聯(lián)合國維和部隊提供了2萬名官兵和維和警察,他們在很多地方忠實的履行使命,得到所在國和國際社會聯(lián)合國的高度評價,我想中國未來維和部隊就是我們一條特別亮麗的軍方的名片,應當進一步的去發(fā)展,提升它的作用。
再比如我們青年志愿者,最近這些年在中國成長很快,2008年那一年,不管冰雪災害、奧運會、汶川地震等等事件中間見到越來越志愿者,被稱為志愿者元年,我們未來不僅在國內鼓勵倡導志愿服務,志愿者精神,志愿者向各個領域,各個功能方向的推進和鋪展,同時從外交角度來看,中國國際關系來看,我們應該更多向國際派遣志愿者,這不是簡單的國際義務,不是簡單的利他主義行為,各個大國在他歷史上,他成長到一定階段的時候,自覺、有戰(zhàn)略的設計這類規(guī)劃。比如說美國,美國從1962年肯尼迪總統(tǒng)實施一項叫做海外和平計劃,以后過去半個世紀美國向全球派了20多萬人,不是打仗,不是搞軍事基地去了,這些青年人在美國國務院規(guī)劃統(tǒng)籌下去,教別人種植技術,教別人英語去了,這就是美國的軟實力,實際上在我看來有時候比航母,比美國海外基地,比美國大棒更有效,更深入人心。實際上中國也有這種例子,也有向海外派遣志愿者。我自己講一個例子,我們北大有一個學生,大學二年級,一個女孩子,每到寒假暑假,利用父母給的錢,還有募捐的錢,到尼泊爾、柬埔寨去。他們今年暑假到柬埔寨的孤兒院,利用當地的竹子蓋孤兒院的屋子,以往他們幫助解決了一些食品問題,這次去幫他們解決生態(tài)的課桌和教室問題。
新時期面對各種各樣壓力的時候,既是壞事情,也是把雙刃劍,也是好事情,解決這些難題,解決這些問題的中間,鍛煉我們走向國際的本領,鍛煉我們國人面對復雜質疑的才干,這是一把雙刃劍,本身不是壞事情。包括我們政府外交部、商務部、軍方應該做一些創(chuàng)造性杠桿和平臺,例如剛才提到的維和部隊、青年志愿者,比如說我們醫(yī)療隊,比如說海外教育合作孔子學院,包括這些年中國和非洲國家正在嘗試這兩個大洲,這兩個大陸,這幾十個國家有共同命運,有未來共同需求,民族之間如何在教育領域中間展開合作。我知道教育部和非洲有關國家,正在落實中央中非峰會的,搞一個20+20的計劃,20所對非有關系的大學,對非洲挑選出來20所大學合作,在國際交流、師生互換、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的研究、中非成就與問題的反思,多方面開展對口合作,我覺得軟援助比單純修造體育館、公路、總統(tǒng)府更有效。過去很長一段時期,特別是最近十幾年間,在這些領域,基礎建設、市場擴展、能源方面做了很多,中國人、中國公司、中國商人大量走出去,我希望未來一段時期,使得中國形象得到更好樹立,使得中國與世界的關系更好,要加強軟實力,加強公共產品的服務,包括解決復雜難題,治理區(qū)域全球挑戰(zhàn)的時候,能夠拿出中國方案,中國的智慧,提供中國的一些解決杠桿,我覺得這點很重要。
比如說現在全球安全產品的提供,這是國際公共安全產品提供,我們所占比重不大,比如說我們的維和部隊,在湄公河領域巡航制度也是一個公共產品服務,在東非索馬里一帶,中國艦隊實施打擊海盜行動也是公共產品,它對國際社會有幫助,仔細想想這個數量不夠,品種不多,應當說它的質量有待提高。比如說我們走出去的軍人外語水平、國際法知識、國際公關能力,同西方老牌西方國家有差距的,這是新時期可以改進,可以加強國際公共產品,國際安全產品的介入。
我總的看法是,當中國不僅在全球制造業(yè)市場,全球能源、消費品市場有越來越重要的比重,我們占到全球制造業(yè)產品產值的大概1/10左右的時候,不僅在這些物質硬實力方面有上升比重,而且在國際話語權有提升的時候,國際提案,聯(lián)合國決議,維和部隊、青年志愿者、國際組織領導人都有越來越多來自中國,并且站到一個合理與中國意識,中國幅員,中國人口相對應比例的時候,中國作為一個全球大國才名副其實,我們才能夠更有利去拒絕那些對中國歪曲,對新殖民者扭曲的畫面,對中國巨龍可畏不可親的詆毀,不僅是中國巨人的強大,富裕,同時帶來了世界的福音,帶來世界各國的穩(wěn)定,包括世界各國危機和難題解決方案,這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意味著中國作為世界真正意義上世界強國的崛起,才有一個新的階段了。
(根據宣講家網報告整理編輯,
未經許可,不得印刷、出版,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