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新馬克思主義,不能滿足于開疆拓土式的“初耕耘”
過去30多年,在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大潮中,對西方馬克思主義、東歐新馬克思主義和各種其他新馬克思主義流派的研究,是我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界,以及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重要課題。毋庸置疑,我們的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特別是新馬克思主義研究已經(jīng)取得了可喜的進展,其研究的觸角幾乎已經(jīng)伸入到所有主要新馬克思主義流派和代表人物的思想之中,并且對新馬克思主義的問題意識和理論建樹做出了各種梳理和總結。而且,我國的新馬克思主義研究已經(jīng)從20年前主要關注已故的重要西方馬克思主義代表人物,拓展到同步跟蹤當代國外各種具有馬克思主義傾向的學者??梢詳嘌裕兰o之初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獨立設立和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二級學科的正式設置,必將推動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特別是新馬克思主義研究的進一步升溫。
毫無疑問,新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全面展開,從思想資源、問題意識、理論范疇、研究范式等許多方面豐富了我國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并且為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20世紀人類社會歷史和人類文化精神的演進開鑿了一個特別的透視路徑。然而,對于新馬克思主義這一豐富的理論寶庫,我們的研究不能滿足于這種開疆拓土式的“初耕耘”,必須進一步地精耕細作。目前學術界也在從不同視角思考如何在新世紀的歷史背景下深化新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問題,這是一個十分積極的現(xiàn)象。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應當清楚地認識到:迄今為止,我們的研究主要停留于按照我們自己的理解框架和研究范式來解讀新馬克思主義,而沒有自覺地開啟和展開關于新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比較視野,特別是國際比較視野。這也是我國馬克思主義研究總體上處于“接受式”的解讀,而無法行之有效地開展國際學術交流和對話的重要原因之一。
研究新馬克思主義,多維度的比較視野不可或缺
基于此,《新馬克思主義評論》擬搭建一個開啟新馬克思主義研究國際比較視野的平臺,對于人們公認的、具有重大影響的新馬克思主義代表人物和流派逐一推出“專輯”,選譯和推介國外重要的相關研究成果,為學術界更加深入地開展關于新馬克思主義的國際比較研究提供文獻支撐和理論借鑒。顯然,這樣一項工作對于深化我們關于新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對于加深我們關于當代人類社會重大問題的把握,對于我們在全球化背景下開展積極的國際理論交流,都具有重要的價值。甚至可以說,對于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正在快速提升,機遇、挑戰(zhàn)和責任正在無限增大的中國來說,我們不能不開啟重要的國際比較視野和多維的世界眼光。
記得著名文化人類學家格爾茲在《文化的解釋》一書中曾經(jīng)強調(diào),不應埋頭孤立地探究文化的起源和本質,而應當致力于對各種文化現(xiàn)象的解釋和比較研究。他說,“闡釋人類學的基本使命不是回答我們最深切的問題,而是讓我們了解在其他山谷放牧其他羊群的其他人所給予的回答,從而把這些答案收入可供咨詢的有關人類言說的記錄當中。”當然,我們關于新馬克思主義的研究不會滿足于關于各種具體的文化現(xiàn)象和理論觀點的記錄和闡釋,但是,多維度的比較視野永遠都是不可或缺的。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