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日本與愛世界,甚至愛自己是不矛盾的。突然想到毛主席曾說過的一句格言,“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相結合”。毛澤東始終是我最想采訪的中國人,至少之一。
我一直有個深層次的誤會,以為,愛是絕對的。后來,我才明白一個哲理,“愛是相對的”,并把此話獻給那位我很信任的老師。她笑了,說,“你還是不懂。”
不少中國朋友曾經對我說,“你是一個沒有感情的人”。很遺憾,我不具備推翻這句話的武器,確實也無法用自己的嘴巴解釋什么叫愛。請給我一點時間,我會慢慢去體驗,并追求。
可是,正因為如此,我想大聲告訴大家,我愛日本,同時,我也愛中國。請你們相信我這句話。
所以,我會堅持下去。
日本的復興,中國的崛起,日本人的幸福,中國人的平安,對我來說,都很重要。如果日本人和中國人能夠實現(xiàn)相互信任與尊重,攜手撰寫歷史,正視現(xiàn)實,共創(chuàng)未來,而這其中有我微小的奉獻,那么我會感到幸福。
相互理解是一種態(tài)度。
相互尊重是一種責任。
相互學習是一種高度。
這三句話,可以概括我這些年保持著一定距離觀察日中關系感受到的一切。
我也想對兩國政府與公民說:交流才是生產力。
別怕交流。目前日中關系常常遭遇麻煩與困境,是因為交流多了。交流增多造成摩擦的深化,但解決摩擦還是只有靠交流。需要的是耐心。我們只有一種選擇,以交流報答交流。
我會跑下去,直到讓這個世界能夠相信我的存在。
希望中國能走自己的道路。
這是我一直以來的想法,從未動搖過,以后也不變。
中國模式、科學發(fā)展觀、和諧社會、文化體制改革、北京精神、穩(wěn)定壓倒一切、發(fā)展是硬道理、新聞聯(lián)播、人民日報、大學擴招、核心利益…...
我覺得,這些都挺好的,多嘗試一下,在不斷的折騰中,中國這一古老文明是會找到自己的位置的。即使現(xiàn)在這個過渡階段難以讓人民,甚至政府看到其位置在哪里,搞不清該忙什么,不該忙什么。
不過,時間總會替你判決。我只是想說,你不要被時間打敗。
我想對中國,尤其對統(tǒng)治階層說,請不要怕改革,更不要怕民主。改革不是萬能藥,但若不改,您寶貴的財產和幸??倳粴v史拿走的。民主嘛,只是使得生活的點點滴滴變得公正一些、透明一些、人性化一些,僅此而已。
我不確定改革一定能促使中國走得更遠,我也不認為民主一定能讓中國人變得更幸福。我只是認為,值得嘗試一下,折騰的過程使得整個世界更加豐富而有趣。
以鄧小平先生提倡并推動的改革開放,可以說從上個世紀末到這個世紀初中國對世界的巨大貢獻。這些年以來,中國的領導人也始終落實鄧小平的思路,這是沒錯的。
接下來,世界對中國的期待無疑是政治上的改革。在這里,我想特別說明一下,它不一定是西方意義上的所謂民主化進程。我曾也提及過,“后主義”時代已經來到。我們已經不能簡單、盲目地從“資本主義VS社會主義”、“自由主義VS專制主義”等二元對立的角度評判體制的優(yōu)劣程度與實質。
深信,讀到這里,體制內的既得利益者們一定會表示高興與欣慰。中國的領導人當然希望別人認為“中國不是異類”、“體制的屬性不重要”,這樣才能夠證明當前中國體制的合理性。我要說明的,不是中國可以停留在目前所謂的“體制優(yōu)勢”上(我認為,最近所謂“國家資本主義”的位置被抬高,不是因為它本身的優(yōu)秀,只是近年以來,西方自由民主世界的現(xiàn)實表現(xiàn)實在太差,未來前景實在太糟),而是說,在整個國際社會都正在重新尋找“什么樣的制度是適合當前的人類去發(fā)展的”,抑或“什么樣的價值觀是適合當前的人類去幸福的”的大環(huán)境下,中國必須擁有自己的聲音,積極地參與重新制定規(guī)則的時代。
至于中國的政府做得怎么樣,中國的人民說得怎么樣,這其實不是中國人自己判斷的。外國人也好,國際社會也好,會自然而然判斷那些聲音的正當性。
該留下的一定留下,該被淘汰的一定被淘汰。
這難道不是歷史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嗎?
相信,對此,中國人是最清楚的。
因為,它才是歷史重演的前鋒。
作為一個在中國生活了9年的日本人,我由衷希望見證中國的存在與折騰使得這個時代更加有趣,這個世界更加豐富,而我自己得以參與其中。這才是我目前找到的,我與中國之間的情感聯(lián)系。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