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拓展國際空間戰(zhàn)略的經(jīng)驗(4)

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美國拓展國際空間戰(zhàn)略的經(jīng)驗(4)

軟實力與美國戰(zhàn)略空間的拓展

美國著名學者約瑟夫·奈將國家實力分為兩種,一種是“硬實力”(hard power)指“一國進行購買和聚合的經(jīng)濟軍事能力”,另一種是 “軟實力”(soft power),指一國“通過文化意識形態(tài)感召而加以吸引的能力。” 12“是通過吸引而非強迫或收買的手段達己所愿的能力。……如果我國的政策在他人看來是合理的,我們的軟力量就自然得以增強。” 13在美國崛起的過程中,美國外交政策制定者就十分注重軟實力的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美國的外交政策中被注入了濃郁的理想主義和道德色彩,從而有別于老牌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強權外交政策。這類政策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威爾遜的十四點計劃、羅斯??偨y(tǒng)的睦鄰政策以及美國對外政策中的非殖民化傳統(tǒng)。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之際,美國提出的重建世界新秩序的“十四點計劃”。“十四點計劃”是威爾遜總統(tǒng)關于戰(zhàn)后世界秩序的總體構想,但基本內(nèi)容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公開外交,反對任何秘密國際諒解;第二,自由貿(mào)易或門戶開放,包括公海航行絕對自由和排除一切經(jīng)濟上的壁壘兩方面內(nèi)容;第三,民族自決,“對所有有關殖民地做出自由的、坦率的和絕對公正的調(diào)整……在決定所有這樣的主權問題時,有關居民的利益必須與通知權待定的政府的合理要求同等重視”;第四,建立國際和平與安全機制,包括控制軍備和建立國際聯(lián)盟兩方面內(nèi)容。 14盡管十四點計劃是一個充滿理想主義、而且在當時是很難實現(xiàn)的重建世界新秩序的計劃,尤其是難以得到老牌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國家如英法等國的支持,但對于占世界人口大多數(shù)的被壓迫民族以及在當時的國際體系中居于弱勢的國家而言,十四點計劃無疑具有很強的吸引力。不僅中東歐國家對威爾遜的建議反響強烈,當時中國的進步人士也多為之歡呼。如梁啟超將威爾遜倡導建立的國際聯(lián)盟說成是實現(xiàn)“將來理想之世界大同的最良之手段”;蔡元培把“十四點”視為“武斷主義的末日、平民主義的新紀元”;陳獨秀在《每周評論》的“發(fā)刊詞”則是代表了當時中國知識界對威爾遜外交的普遍看法:“美國大總統(tǒng)威爾遜屢次的演說,都是光明正大,可算得現(xiàn)在世界上第一個好人。他說的話很多,其中頂要緊的是兩主義;第一不許各國拿強權來侵害他國的平等自由。第二不許各國政府拿強權來侵害百姓的自由。這兩個主義,不正是講公理不講強權嗎?” 15正因為如此,當時的中國人將美國視為中國真正的朋友,寄望威爾遜在巴黎和會上主持正義,幫助中國維護權益。十四點計劃給美國外交帶來了巨大影響,有助于美國在國際政治舞臺上交友化敵。

羅斯福的睦鄰政策則是對傳統(tǒng)上美國干涉拉美政策的反思和調(diào)整,他在就職演說中宣示:“在對待世界上其他國家方面,我將使我國奉行睦鄰政策,決心尊重自己,從而也尊重鄰國的權力;珍視自己的義務,也珍視與所有鄰國和全世界各國協(xié)議中所規(guī)定的神圣義務。” 16

根據(jù)羅斯??偨y(tǒng)本人總結,睦鄰政策的核心有兩個方面,第一,消除拉美國家對美國在領土和財政方面侵略和干涉的恐懼;第二,在西半球所有國家之間建立一種伙伴關系。盡管羅斯福政府在外交實踐中并沒有完全實現(xiàn)睦鄰政策的初衷,但確實也減少了對拉丁美洲的軍事干預,使得美國與拉丁美洲國家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睦鄰政策不僅為美國外交在拉丁美洲贏得了好名聲,也為美國贏得了實實在在的經(jīng)濟利益。到1935年底,美國棉紡織品出口的54%,鋼鐵出口的55%,皮革、橡膠、電器和其他輕工業(yè)品出口的33%、汽車出口的22%都是輸往拉美國家,1933—1938年美國對拉美的出口額從2.44億美元增加到6.42億美元。 17

非殖民化實際上是美國對外政策史上的一個重要傳統(tǒng),美國本身就是擺脫英國的殖民壓迫才取得獨立的,因而對殖民統(tǒng)治有著本能的厭惡心理。西屬拉丁美洲國家掀起獨立運動時,美國就給予了極大的關注,當從歐洲傳出神圣同盟企圖干涉拉美獨立運動的風聲時,門羅總統(tǒng)適時地推出了門羅宣言,其主要原則之一便是“不再殖民”原則,即歐洲國家不得將已經(jīng)獨立的拉丁美洲國家變?yōu)樗鼈兊闹趁竦?,也不得再在新大陸進行新的殖民活動;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推出的門戶開放政策,盡管其出發(fā)點是為了維護美國的經(jīng)濟利益,但同時也包含著改變傳統(tǒng)殖民主義結構的內(nèi)涵;而威爾遜總統(tǒng)在十四點計劃中的民族自決理論,其出發(fā)點同樣是改造舊的殖民主義體系,只是在巴黎和會上,威爾遜擔心英法等歐洲強國會妨礙國際聯(lián)盟的成立,只好放棄了他所提倡的“民族自決權”。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歐洲老牌殖民國家均要指望來自美國幫助的大背景下,羅斯??偨y(tǒng)再次將非殖民化與民族自決問題提出來。在羅斯福的主導下,“尊重各民族選擇自己政府形式的權利”被寫入了《大西洋憲章》。在開羅會議和德黑蘭會議上,羅斯福分別與蔣介石和斯大林討論了殖民地問題,強調(diào)印度支那、緬甸、馬來西亞和東印度群島建立自治政府的重要性。而早在羅斯福第一屆政府時期,美國就推出了菲律賓實行非殖民化的時間表,規(guī)定1946年7月4日為菲律賓獨立的時間。

不可否認,美國對外政策中的非殖民化傳統(tǒng)并不是體現(xiàn)了美國政府的樂善好施,其出發(fā)點首先是利己主義,如門羅宣言所代表的是美國對歐洲勢力的排斥,以及將拉丁美洲變?yōu)槊绹鴦萘Ψ秶钠髨D;門戶開放政策更多的是強調(diào)“機會均等”和“自由貿(mào)易”觀念,目的是為美國商品和資本的輸出創(chuàng)造一個更佳的環(huán)境;威爾遜的民族自決政策同樣包含著將美國的價值觀念和政治制度擴展到地球落后地區(qū)的想法;而羅斯福也承認,美國的商業(yè)和資本將從非殖民化中受益。將強烈的自我經(jīng)濟利益混雜其中,是美國外交史上非殖民化思想與政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但同樣不能否認,與歐洲老牌的殖民主義政策相比,美國對外政策中的非殖民化傳統(tǒng)無疑是具有進步意義的,對處于殖民統(tǒng)治的被壓迫民族和人民而言,也更符合他們的利益和追求,這一傳統(tǒng)和政策所體現(xiàn)的,正是美國外交中的理想主義一面。作為一種軟性的力量,它每一次出擊,往往會在歐洲列強的強烈反對下無果而終。但它對喚醒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意識和獨立意識,加速殖民體系的崩潰方面還是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也正因為這一點,很多美國政治領導人如威爾遜、羅斯福以及戰(zhàn)后的肯尼迪總統(tǒng)等,在亞非殖民地和新獨立的國家享受相當高的聲譽,這也使得很多新興國家在取得獨立后熱衷與美國發(fā)展密切的政治經(jīng)濟關系,使得美國的影響力在這些國家進一步擴大。

(作者系浙江大學世界史所所長、教授;中國人權發(fā)展基金會特約理事)

1 Bradford Perkin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 Vol.Ⅰ,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p.230.

2 見劉國柱《西沃德、佩里與美利堅太平洋帝國》,《河北師院學報》1994年第4期,第67頁。

3 Julius W. Pratt, Expansionists of 1898: the Acquisition of Hawaii and the Spanish Islands,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Press, 1936, p.271.

4 Donald F. Drummond, The Passing of American Neutrality, 1937-1941,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55, p.1.

5 聶崇信等譯:《華盛頓選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第324-325頁。

6 Manfred Jonas, Isolationism in America, 1935-1941,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66, p.149.

7 保羅·肯尼迪:《大國的興衰》(陳景彪等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218頁。

8 王曉德:《夢想與現(xiàn)實—威爾遜理想主義外交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274頁。

9 S.F. 比米斯:《美國外交史》(葉篤義譯),第三分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6頁。

10 Dexter Perkins, A History of the Monroe Doctrine,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63, p.175.

11 托馬斯·帕特森等著:《美國外交政策》(李慶余譯),下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247頁。

12 Joseph S. Nye, “Redefin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 Foreign Affairs, Vol.78, July-August1999, pp.22-35.

13 約瑟夫·奈著:《軟力量:世界政壇成功之道》(吳曉輝等譯),東方出版社2005年版,前言第2頁。

14 Woodrow Wilson, Address to a Joint Session of Congress on the Conditions of Peace,

15 楊玉圣:《中國人的美國觀》,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75頁。

16 Franklin Roosevelt, Inaugural Address, 

楊生茂:《美國外交政策史:1775-1989》,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65頁。

相關閱讀
責任編輯:鄭瑜校對:總編室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
京公網(wǎng)安備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10200155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