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天,文化體制改革又一次成為中國高層關注的熱點問題。
2011年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決定今年10月在北京召開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將研究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問題。
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到吉林調研。李長春強調,當前,我國文化建設正處在深化改革、加快發(fā)展、促進繁榮的重要時期。我們一定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深刻認識文化在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中的重要作用,深刻認識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責任,深刻認識提高文化軟實力、增強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意義,加快推進文化改革發(fā)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chuàng)造,不斷開創(chuàng)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局面。
《瞭望》新聞周刊采訪的權威人士認為,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自信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一要以基層和農村為重點,加快構建覆蓋城鄉(xiāng)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好地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二要大力發(fā)展特色文化產業(yè),不斷壯大文化產業(yè)整體實力,努力推動文化產業(yè)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yè);三要加強對文化創(chuàng)作的生產引導,也就是加強對文化內容生產的引導;四要進一步增強緊迫感,加快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為文化的繁榮發(fā)展注入新的生機活力;五要進一步探索努力提高網絡的輿論引導能力和水平。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曉明對本刊記者說:“目前中國人均GDP已經超過4000美元,正處于文化體制改革的窗口期,應該進一步深化改革,鼓勵民間文化創(chuàng)造,為文化發(fā)展注入活力。”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與文化權益
今年3月,“十二五”規(guī)劃綱要提出:“增強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公共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紀念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免費向社會開放。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農村基層和中西部地區(qū)為重點,繼續(xù)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改善農村文化基礎設施,支持老少邊窮地區(qū)建設和改造文化服務網絡。完善城市社區(qū)文化設施,促進基層文化資源整合和綜合利用?!?/div>
權威人士認為,構建公共文化體系是保障人們基本文化權益的重要途徑,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是提高人民群眾幸福感的重要途徑。公共文化服務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公益性。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是免費服務,或者是遠遠低于成本、收費很少的服務。
二是基本性?;镜奈幕瞻措娨?、聽廣播、讀書、看報、上網、公共文化鑒賞、參與公共文化活動,農村再加上每個月一次公益性電影,其他多樣性的需求可以找市場。
三是均等性。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富人窮人、不分城市農村、不分東中西部,都要實行均等化服務。
四是便民性。要網點化,出門多遠都有群眾參加文化活動的途徑。社區(qū)文化活動中心是最重要的網點化體現(xiàn)。
責任編輯:采編二部校對:總編室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