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同意修改黨章。但陳其美、戴季陶等表示堅決擁護(hù)中華革命黨黨章,并四出拉人入黨,誰對黨章表示有意見,就攻擊誰,甚至對黃興也進(jìn)行了人身攻擊。陳其美的言行激起了許多國民黨人的反感,他們都拒絕入黨。于是胡漢民提出折衷辦法,將誓約中“附從孫先生”改成“附從總理”,老同盟會員入黨可免除立誓約、打指模等手續(xù),想以此縮小黨內(nèi)的分歧,爭取黃興等人入黨。這個方案,由于孫中山反對而作罷。
陳其美等的挑撥離間,助長了孫黃關(guān)系的進(jìn)一步分化。1914年5月29日,孫中山致函黃興,歷數(shù)對黃興的不滿,諒解黃不入黨(中華革命黨),但要求黃興配合,讓他當(dāng)真黨魁,不要加以干擾。原函如下:
宋案發(fā)生之后,彼此主張已極端沖突;第二次第二次、第三次分別指“二次革命”、“三次革命”。失敗后,兄仍不能見及弟所主張是合,兄所主張是錯。何以言之?若兄當(dāng)日能聽弟言,宋案發(fā)表之日,立即動兵,則海軍也,上海制造(局)也,上海也,九江也,猶未落袁氏之手。況此時動兵,大借款必?zé)o成功,則袁氏斷不能收買議員,收買軍隊,收買報館以推翻輿論。此時之機,吾黨有百勝之道,而兄見不及此。及借款
已成,大事(勢)已去,四都督已革,弟始運動第八師營長,欲冒險一發(fā),以求一死所,又為兄所阻,不成。此等情節(jié),則弟所不滿于兄之處也。及今圖第三次,弟欲負(fù)完全責(zé)任,愿附從者,必當(dāng)純?nèi)宦牭苤柫?。今兄主張仍與弟不同,則不入會者宜也。此弟所以敬佩而滿足者也。弟有所求于兄者,則望兄讓我干此第三次之事,限以二年為期,過此猶不成,兄可繼續(xù)出而任事,弟當(dāng)讓兄獨辦。如弟幸而成功,則請兄出而任政治之事。此時弟決意一到戰(zhàn)場,以遂生平之志,以試生平之學(xué)。今在籌備之中。有一極要之事求兄解決者,則望禁止兄之親信部下,對于外人,自后絕勿再言“中國軍界俱是聽黃先生之令,從無聽孫文之令者,孫文所率者不過一班無知少年及無飯食之亡命者耳”!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