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強化“兩為主” 公平惠及“民工娃”
“我是‘民工娃’,在上海讀書很快樂!”2010年,上海40多萬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全部享受本地免費義務教育。在這里,“同一片藍天,同一張課桌”的夢想,照進了他們的現實。
上海為“民工娃”讀書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
上海市采取擴大公辦學校招收比例和政府埋單(補貼辦學成本),委托民辦學校免費招收農民工子女入學等舉措,保障“民工娃”和“城里娃”一樣在窗明桌凈的教室里上學求知。
目前,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中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有1100多萬。讓他們享有與當地學生同樣的學習機會,是促進教育公平的重大課題。為此,2001年國家提出了“兩為主”政策,即以流入地政府管理為主和以公辦中小學為主,并出臺了一系列舉措,有效緩解了隨遷子女就學難問題。
但也要看到,目前仍然存在一些公辦校入學“門檻高”,部分民辦校教學質量低,在當地接受“初中后教育”難等問題。而且今后5年,我國城鎮(zhèn)化率將提高4個百分點,意味著有5000萬人“進城”,將帶來約800萬適齡隨遷子女,這一問題將更加突出。必須切實貫徹“兩為主”政策,更好地保障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政府為主導。城市的建設和發(fā)展,凝聚著進城務工人員的勞動和汗水,讓他們的子女安心上學,是當地政府不可推卸的責任。應該將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納入當地教育發(fā)展規(guī)劃,納入區(qū)域教育管理體系,指導和督促公辦中小學做好接收就學和教育教學工作。對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給予充分經費保障,按實際在校生人數及時足額向學校核撥教育經費。
公辦唱主角。公辦校是免費提供義務教育的主渠道,也應該成為隨遷子女接受平等教育的主力軍。應擴大公辦教育資源,合理調整和完善學校布局,新建、改擴建一批學校,提高公辦校的接收能力。降低入學門檻,簡化入學手續(xù),禁止收取借讀費。
民辦補缺口。公辦校容量有限,短期內無法完全吸納隨遷子女入學,必須發(fā)揮民辦校拾遺補缺的作用。應建立健全以接收隨遷子女為主的民辦校的審批、管理和扶持制度,將教師培訓和教學研究納入本地規(guī)劃,幫助改善辦學條件。制定具體辦法鼓勵公辦校對民辦校結對幫扶,組織管理人員和骨干教師輪流支教,鼓勵社會各界向其捐資助學。
合肥市提出隨遷子女入學“五個百分百”
2010年,安徽省合肥市提出百分百有學上、百分百上公辦學校、百分百享受免費義務教育、百分百同等標準錄取省市示范高中、百分百以同等待遇錄取高中階段就學。
紹興市將民辦民工子女學校整編為公辦民營學校
浙江省紹興市將私人營利性民工子女學校轉為公辦民營的非營利性學校,由財政按義務教育學校標準核撥經費。
壁壘須打破。隨遷子女無法享受“同城待遇”,根本在于“身份”壁壘的限制。必須穩(wěn)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吸納符合條件的進城務工人員轉為城鎮(zhèn)居民,使其子女能夠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權利。目前,針對隨遷子女無法在當地參加高中升學考試的問題,應積極探索解決“初中后教育”難題。如北京、上海等地,中等職業(yè)學校的大門已經敞開,2010年兩地中職招收了1.6萬名隨遷子女。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