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黨中央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在中央有關部門的直接領導下,經過上百名專家學者的不懈努力,編譯10卷本《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5卷本《列寧專題文集》已經圓滿完成。大家認為,新編譯的文集有這樣幾個顯著特點:一是編選精當。文集精選了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在各個時期有代表性的重要著作,全面反映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體系,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二是譯文準確。對以前一些版本中表達不當、表述不清、可能引起歧義或誤解的語句進行了反復推敲修改,更好地體現了經典作家的思想觀點。三是體例新穎。堅持歷史與邏輯的統(tǒng)一,既全面展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發(fā)展脈絡,又突出強調了重點篇目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四是注解翔實。文集增加了大量注釋和題解,有助于讀者系統(tǒng)理解原著內容??梢哉f,兩部文集的編譯體現了中央的要求,代表了當前我國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編譯的最高水平。兩部文集的出版,對于廣大干部群眾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更好地用馬克思主義指導實踐,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道路和理論體系不動搖,進一步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必將起到重要作用。
同志們,我們黨始終強調,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要堅持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著眼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著眼于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于新的實踐和新的發(fā)展。我們今天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必須緊密聯系我們黨領導億萬人民從事的偉大事業(yè),緊密聯系用科學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的工作,不斷推進用發(fā)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
第一,要把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與推進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提高全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這是我們黨深刻總結歷史經驗、科學分析當前形勢,著眼于提高黨的執(zhí)政能力、保持和發(fā)展黨的先進性提出的一項重大戰(zhàn)略任務。兩部文集集中反映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創(chuàng)建和領導無產階級政黨過程中積累的寶貴經驗,闡明了新型無產階級政黨必須堅持的根本宗旨、基本原則、組織要求和奮斗目標,形成了系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為我們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提供了根本遵循。要把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的重要任務,不斷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要廣泛開展創(chuàng)建學習型黨組織活動,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切實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使各級黨組織成為黨員干部學習新知識、增長新本領的大熔爐、大學校。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既是重大的實踐問題,也是重大的理論問題。要通過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深化對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重大意義和目標任務的認識,緊緊圍繞“科學理論武裝、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規(guī)律、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總要求,深入研究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的科學內涵、基本特征、實踐經驗、現實途徑,不斷深化規(guī)律性認識,為推動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提供有力的學理支撐和理論支持。
第二,要把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與把握中國國情和時代特征緊密結合起來,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是黨和人民團結一致、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的根本思想保證。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理論,始終嚴格地以客觀事實為依據,而實際生活總是在不停變動之中,因此馬克思主義必須隨著時代、實踐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必須同各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馬克思、恩格斯多次指出,他們的理論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對他們理論中的一般原理的實際運用“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列寧也指出,馬克思的理論“所提供的只是總的指導原理,而這些原理的應用具體地說,在英國不同于法國,在法國不同于德國,在德國不同于俄國”。在我國,馬克思主義只有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形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才有強大生命力。要通過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更好地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進一步明確我們黨所處的歷史方位,深刻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把握當今世界發(fā)展大勢,使馬克思主義更好地體現時代性、把握規(guī)律性、富于創(chuàng)造性。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立足中國國情、研究中國問題、指導中國實踐,不斷賦予馬克思主義以新的內涵,使馬克思主義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要堅持與時俱進,反映時代精神、回答時代課題、引領時代潮流,積極吸收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有益文明成果,使當代馬克思主義在內容、形式和話語體系上實現時代化,不斷煥發(fā)出強大的生機和活力。要堅持立足于群眾,滿足大眾需求、回應大眾關切、解答大眾困惑,把深邃的理論用平實質樸的語言講清楚,把深刻的道理用群眾樂于接受的方式說明白,讓科學理論更好地走進人民大眾、融入人們心靈。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