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危機怎么辦
危機發(fā)生后,作為個體的我們該怎么辦呢?
第一,按照預防心理危機干預模式,每個人都應該在日常生活中主動學習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識,掌握一些鑒別心理問題的方法和心理調(diào)試的方法,這樣可以幫助自己更好地去適應社會。
第二,用科學的態(tài)度對待心理問題。心理問題一點不可怕,每個人都可能會有心理問題。當我們發(fā)生心理困擾時,能夠主動求助的是聰明人。我常??洫勀切﹣碜稍兊耐瑢W,我很欣賞他們能夠走到這里來,我知道是因為他們想改變,才有這樣的動力。尋求心理咨詢的人應該被鼓勵。
不要認為求助是一件沒面子的事情,求助是虛心,是開放,也是一種幸福。我要讓我的學生知道求助是一件非常積極的、幸福的事情時,先不跟他們講求助是很幸福、很幸運的,而是讓他們做一個練習,就是閉上眼睛像盲人一樣走路,通過這樣一個練習讓他們體會被別人幫助的時候是一個多么幸福的事。使他們知道人是要互相幫助的,今天別人幫助我,明天我也幫助別人。別人的幫助可以讓我們少走彎路,別人的幫助可以給我們更多的支持,讓我們很快能夠走出困境。很多人希望自己能夠做到萬事不求人,求人顯得自己能力不夠,其實不完全是這樣的。我們要積極地利用資源,要懂得求助。當然,也要懂得助人。
第三,改變是需要持續(xù)的,不是說你跟別人說了你的困擾,別人給你出了主意,困境就消除了,有時需要一個比較長的時間,病去如抽絲。如果一個人真的得了抑郁癥,醫(yī)生開的藥該吃還是要吃,一定要聽醫(yī)生的,不要自己隨便停藥,以免復發(fā)。盡量避免食用一些讓自己麻痹的東西,比如說酒精、毒品,還有一些麻醉劑、咖啡因等。
如果遇到一個人處在危機狀態(tài),該怎么幫助他?
第一,向他表達你的關心。剛才我已經(jīng)示范了,詢問他目前的困難,以及困難帶來的影響。
第二,多聽少說,尤其不要教導。更多地讓當事人說,他說是一種傾訴,他說是一個自我整理的過程。如果他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你說再多的話他一句也聽不進去,只能讓他覺得你跟他距離很遠,所以少說多聽。
第三,提問時要用開放式問題,如發(fā)生了什么?你感覺怎么樣?要有耐心,不要因為他不容易與你交談就輕言放棄。有時沉默以后會出現(xiàn)重要的信息,有時當事人很傷心、痛苦的時候,你什么都不用說,靜靜地坐在他身邊本身就傳遞了一種支持,陪伴是有力量的。
第四,要允許他流淚,允許他表達,不要擔心他會出現(xiàn)強烈的情緒反應,如果真的出現(xiàn)的話反而是好事。如果是大哭也沒關系,釋放完了以后就會感到痛快和輕松,所以你不要擔心。這時千萬不要跟他說不要哭,哭是一種治療手段,哭能減輕壓力。第五,發(fā)現(xiàn)一個人有自殺的念頭時,不要先批判他,要先接納他。這時候不要試圖改變他內(nèi)心的感受,不要試圖改變他的觀點,千萬不要跟他辯論。
第六,給予希望,讓他知道面臨的困境能夠有所改變,不是完全無能為力的。
第七,可以跟他談論自殺。可以問他,你有沒有想過死。他如果說想過,就接著問他,你是怎么想的?這樣你可以多了解他心里的想法。不要怕問這個問題,有時刻意回避反而可能錯過一些機會。
第八,在談話結(jié)束的時候,要鼓勵他再次討論、交流,也就是說跟他形成一定的契約。比如你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的話都談完,就跟他說,今天我們談到這里,下個禮拜或者明天的這個時候我們倆再見面,可以嗎?一定要得到他的同意“可以”,這樣可以讓他知道你的關懷是持續(xù)的。做人都要講信用的,當一個人做出了承諾之后,一般情況下都愿意履行承諾。
第九,有的人不想讓你幫助,你不要傷心。人在困難和危機中的時候可能根本無法面對自己的需要。
第十,如果你認為他需要專業(yè)的幫助,要給他提供這方面的信息。
第十一,如果發(fā)現(xiàn)一個人有自殺傾向,不要承諾你會對此保守秘密。你可以跟他說,在你看來他的生命比任何東西都重要,你無法做出不跟別人說的承諾。
第十二,如果你發(fā)現(xiàn)一個人馬上要自殺,一定不能讓他獨處。我們學校有過這樣的教訓,一個想要自殺的學生承諾了不自殺,老師放心離開后,結(jié)果一不留神自殺了。如果發(fā)現(xiàn)有自殺的行為,馬上要把他監(jiān)管起來,這個監(jiān)管并不是說要剝奪他的自由,而是一種保護。
對有自殺傾向的人有一個“三要原則”:第一要傾聽,第二要建立關系,第三要針對自殺求助者尋找他實施自殺的各種可能性,他計劃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以什么方式自殺,這些都要盡可能多地了解。
此外,還有一個“九不原則”:不要說不能自殺,不能認為要自殺很幼稚,不要說其實自殺者并不敢真的自殺,不要說自殺者的問題很快就會解決的,不要跟自殺者討價還價,不要對自殺者所說的事情表示震驚,不要答應自殺者你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討論死得值不值得這樣的問題,不要讓自殺者感到孤單,每個人都渴望被別人理解、尊重、欣賞、稱贊、支持、關懷,因為這是人性最根本的需要。
(作者系清華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據(jù)宣講家網(wǎng)站報告錄音整理)
(未經(jīng)許可,不得復制、印刷、出版,違者負知識產(chǎn)權(quán)法律責任)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