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理解何需正確
在這樣的標題下,我們來介紹音樂理解的不同特點。研究告訴我們,聲音只有五種屬性能夠引起人們很粗糙的聯(lián)覺反應,這就必然導致很多東西是音樂表現(xiàn)不了的。那些特別具體的、明確的、視覺的東西,比如家具、水果、長相,音樂表現(xiàn)不了;那些特別抽象的概念,博愛、平等、經(jīng)濟、法律,音樂也表現(xiàn)不了。
下面請大家聽一首曲子,這首曲子是偉大的美國作曲家格什溫的作品,叫做《一個美國人在巴黎》,下面這段作品解說詞是印在作品首映式節(jié)目單上的,是作曲家本人親自委托他的好朋友寫的,這資料夠權威吧!他是這樣說的,作品表現(xiàn)了在一個陽光和煦的早晨,一個美國人漫步去愛麗舍廣場,他走過一個敞了門的咖啡館,這美國人又過了河,坐在左岸咖啡館的露天席上,等等。我們來聽聽音樂是什么樣的。(播放音樂)誰能聽出來這是在法國巴黎愛麗舍廣場咖啡館露天席?根本聽不出來!
所以說,“聽不懂”不是我們聽眾的錯,因為音樂根本就表現(xiàn)不了那些東西;“理解錯誤”也不是我們聽眾的錯,因為音樂的解釋必然是多種多樣的。就是你自己,在不同的時候,對同一個作品的理解也不盡相同。不僅如此,就是演奏家對同一個作品的理解也是千差萬別的,下面我們來聽聽《土耳其進行曲》,先聽聽麗利克勞斯的演奏像不像一隊土耳其輕騎兵。(播放音樂)我們再聽聽更偉大的鋼琴家、世界頂級鋼琴家戈蘭·古爾德是怎么彈的。(播放音樂)哪還有輕騎兵,簡直就是小木偶進行曲,這是何等的錯誤,但誰敢說戈蘭·古爾德錯?偉大的《命運交響樂》,我們來聽聽大指揮家卡拉揚率領柏林愛樂樂團是怎么演奏的。(播放音樂)很粗暴,焦躁不安的感覺。我們再來聽聽科納帕爾茨布什是怎么演奏的。(播放音樂)像一個老者,飽經(jīng)滄桑的感覺,哆哆嗦嗦,顫顫巍巍。演奏家之間尚且這么大的差別,我們老百姓的理解怎么可能跟作曲家要表達的意圖相一致?反過來說,連演奏家都這樣,我們老百姓有什么必要在乎自己的理解是對還是錯呢?我們說,“聽不懂”把一大批人擋在了音樂藝術大門之外,紙一樣薄的觀念的障礙,就把很多人都擋住了,而“理解錯誤”又把一部分人推出音樂藝術的大門。
有一次,我在文化部出國人員培訓班講課時,一個老先生跟我講,周老師,聽完你的講座太感慨了,我本來是特別喜歡音樂的,我尤其喜歡聽二胡,每當音樂奏響,我就浮想聯(lián)翩,人生的諸般感受涌上心頭,聽了很多年都很好。改革開放以后,開始聽音樂欣賞講座,這一聽我才知道以前這么多年來我全理解錯了,那音樂根本不是我理解的那個意思,我的理解全是錯的,它的解說我全聽不出來,很受打擊,從此以后不聽音樂了。今天聽了你的講座,我才知道每個人都可以在音樂當中體驗自己對人生的感受,每個人都可以把自己的理解投射到音樂當中去,連演奏家都是這么干的,今天晚上我就要把以前喜歡的音樂拿出再聽一遍。
我們之所以強調(diào)“音樂何需懂”、“音樂理解何需正確”,是因為“要聽懂”、“要正確的理解”這樣的要求給我們背上了沉重的負擔,老怕聽不懂,使我們在音樂的大門之外不敢進入,老想聽懂,結果妨礙了本來有可能享受到的純粹音樂之美。大家既聽輕音樂,也聽歐美流行歌曲,為什么你愿意聽呢?不就是因為好聽嗎,那嚴肅音樂為什么就不能這樣聽呢?怕理解錯,妨礙了我們想像力的展開,一聽自己的理解跟解說的不對,又產(chǎn)生一種沮喪和受挫的感覺。大家想想,你有這么多負擔,怎么可能去享受音樂藝術呢?
我們之所以強調(diào)“音樂何需懂”、“音樂理解何需正確”,是因為從更深層的審美觀念上,我們堅持認為在音樂的欣賞活動當中,體驗重于理解,理解對不對沒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有自己的感受。欣賞音樂其實就是感受這種純粹的聽覺的美的感受,但是音樂欣賞又不僅僅是純粹的聽覺的感受,這種難以言傳的情緒體驗也是音樂欣賞最容易產(chǎn)生的一種感受。我用下面這個例子來引導大家在音樂欣賞當中去體驗那種純情緒感受的欣賞方式。比如說有一個小伙子特別愛一個姑娘,特別想向她袒露愛慕之情,但是他心里很明白人家根本不愛他。有一天,他發(fā)現(xiàn)對方迎面走過來了,在一條狹長的校園小徑上,一分鐘之內(nèi)的距離,就他們兩個人,越走越近。從五線譜上來看是特別直觀的,這就好像是他的心情,在同樣高度上,猶豫了一下,然后一個沖動,跳到第二條線上,“我今天要跟她說點什么”,緊接著一想,沒戲,算了別說了,失落得下來了。但還是要說,這個機會太好了,過了這村沒這店啊!于是第二次沖動一下子就跳到第三條線上,又沒敢說,又下來了。還是要說,第三次沖動,到不了第三條線了,只沖到了第二條線了,使勁到了第三條線上又下來了。都說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這首曲子還有第四次,但是這次連第二條都沒到,只到了第一條線上,再使了一下勁到了第二條線上,最后是徹底失望了。大家能夠想像,這樣瞬間的情緒的起伏跌宕、矛盾的沖突變化語言是難以形容的。大家可以不跟著我這個蹩腳的例子,你可以想像生活中任意讓你渴望、幻想、激動但又讓你絕望的事情,我們來聽著音樂,大家體驗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前面有段樂隊的引子,后面是如泣如訴的小提琴演奏。(播放音樂)是不是特別凄慘?!
可以說,世界上沒有任何一門藝術能夠像音樂這樣如此細膩、豐富、微妙、動態(tài)、即時地表現(xiàn)人們內(nèi)心世界的感受、感動。美術很偉大,但美術是靜態(tài)的,缺少時間的過程,而人的情緒和情感是時間中展開和鋪陳的。文學很偉大,也有時間性,但是通過閱讀、理解、想像、體驗,對這樣一種轉瞬即逝的情緒的變化來說,文學既太慢又太粗糙。電影和戲劇紀事性很強,但是要通過外在的表現(xiàn)去體驗內(nèi)心的感受,這兩門藝術都太間接了。音樂是從心靈射向心靈的語言,音樂無須言詞,直達人類內(nèi)心的深處,言說語言無法言說之物,音樂是一種情緒的藝術。
嚴肅音樂為何難欣賞
當我們講完了前三個話題以后,大多數(shù)朋友對音樂欣賞觀念層次上的障礙,基本上被掃除了。但是曲高為何和寡,人們之所以難以欣賞嚴肅音樂,不僅僅有觀念層面的障礙,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當一個人說他不懂音樂的時候,第一層意思是指不知道音樂表現(xiàn)的是啥,輕音樂都有標題,你聽不出來;中國傳統(tǒng)音樂如廣東音樂名曲大浪淘沙、雨打芭蕉等也都有標題,你也聽不出來,你怎么不說你聽不懂啊?實際上,說不懂音樂的時候,除了有不知道是啥意思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原因就是感覺上無法接受。我不知道大家聽過沒有聽過一句話叫“喝洋酒,喝不懂”,喝不懂是啥意思,就是不習慣它的味兒。
我把人們在感覺層面上無法欣賞嚴肅音樂的原因概括為以下三個現(xiàn)象:第一個就是它根本不好聽,一點也不輕松愉快、優(yōu)美悅耳,當音樂中有很多半音的時候,我們中國老百姓是不愛聽的,人們還不聽低音,不愛聽慢速的東西,還有人不看足球,嫌足球節(jié)奏慢,人們還不聽不能唱的東西。那么大家就產(chǎn)生疑問了,難道我要求音樂悅耳好聽是個錯誤?其實也沒有錯誤,我覺得這就好像是美食的世界,不能只有甜味一樣,大家一定要有開放的、調(diào)試的態(tài)度才能夠欣賞豐富多彩的世界。有人不喜歡吃榴蓮,一輩子也不吃榴蓮,封存自己的感覺。其實,應該開放一些,嘗嘗它到底是什么味兒,為什么那么多人喜歡它?結果一吃還行,再吃真甜,再吃上癮。
很多人不愛聽嚴肅音樂的第二個原因是老也沒有旋律,很多人覺得那些個所謂高雅音樂,總是半天也聽不出個調(diào)子來。為什么音樂中有那么多沒有旋律的東西?怎么樣欣賞音樂中沒有旋律的東西呢?其實這個問題也不復雜,往往就是一個體驗過程的問題。我經(jīng)常把音樂和足球做比較,很多人不愛看足球,因為總也不進球,但是看足球不能只看進球,不會看足球的那些人就愛看射門集錦,一腳一個,特別高興,而真正喜歡足球的人一定要看全場比賽。不會聽交響樂的人,就愛聽世界名曲大串聯(lián),喜歡交響樂的人一定要聽全過程。
下面,我用一個作品培養(yǎng)大家在欣賞音樂當中體驗發(fā)展過程的一種習慣,過程過后,旋律到來的時候特別激動人心。這個曲子特別像一場足球比賽,音樂往上去的時候就像進攻,往下來的時候就像撤退,進攻進攻進攻,沒有準備好,于是全軍撤退。然后,放慢節(jié)奏,穩(wěn)住陣腳,準備好以后發(fā)起第二次進攻,大軍壓境,殺到禁區(qū)外面,這個時候一人單刀直入帶球闖入了禁區(qū),迎門一腳,球應聲入網(wǎng),全場歡動,這時候才開始旋律。(播放音樂)如果一上去就唱,就沒有經(jīng)過鋪墊再推出來那么激動人心。但是我想請大家注意,剛才我們聽了半天毫無旋律的東西,怎么聽的呢?其實很簡單,感受那個發(fā)展過程。
很多人不愛聽嚴肅音樂的第三個原因是覺得音響太緊張、太激烈、太復雜、太吵鬧,我認為這里面有偏好、心情、能力等三方面的原因。下面請大家聽這段作品,感受一下音樂中強烈的音響,這是偉大的俄羅斯作曲家斯特拉夫斯基的作品,叫《春之祭》。這個作品是一個芭蕾舞劇的配樂,是表現(xiàn)春天到來,原始人祭祀天地的過程,原始人跳舞,跳到最瘋狂的時候,把少男少女投到火堆里燒死。為了表現(xiàn)這樣一種原始的、粗野的場景,斯特拉文斯基采用了非常強烈的音響,非常緊張、刺激、粗野。但是那個時候的人們沒有聽過那么粗野的音樂,場下的聽眾當場就分成了兩派動手打起來,一派覺得太好,一派覺得這根本就不是音樂。
下面我們來聽最后一段“大地之舞”,大家不能要求我小點聲兒,因為這支曲子由百十多人的大樂隊演奏,非常強烈。(播放音樂)很多人不愛聽這樣的音樂,我想這首先和個性有關,有人喜歡怡然恬淡的生活,有人喜歡強調(diào)刺激的感受。雖然我喜歡強烈刺激的感受,但我吃飯的時候不聽,這還和心情有關,也跟聽覺能力有關。這么強烈緊張的音響,由于它太復雜,使得很多人的聽覺沒有辦法承受和分辨。我的祖籍是河南,有一天我們家從農(nóng)村來了一個老鄉(xiāng),當時我有一個索尼的錄音機,那天我特別想向那個農(nóng)村老鄉(xiāng)顯擺一下錄音機的音響效果,就拿了一盤最能發(fā)揮錄音機音響效果的磁帶插進去,然后把耳塞塞進他的耳朵里。他聽了之后說:哎呀!轟轟響!那么偉大的音樂,在他的耳朵里竟變成了“轟轟響”!我估計剛才的音樂在下面很多朋友的耳朵里基本上也是“轟轟響”吧!這就如同我不會喝白酒,你把最好的五糧液和最差的高粱酒給我喝,哎呀!真辣!別的啥感覺也沒有,哪個好也不知道。沒有敏銳的感受力、耐受力,就不能欣賞這樣的音樂。
其實,生活當中人的感受能力是有一個發(fā)展過程的。走在百貨商場里,兒童用品往往都是非常艷麗、鮮明、單純的顏色,成人用品都是比較微妙、細膩、復雜的顏色。生活中的道理也一樣,小孩子都喜歡喝軟飲料,大人喜歡喝烈性酒。一個朋友跟我說,他認為世界上聽嚴肅音樂的人永遠不像聽通俗音樂的那么多,這是肯定的,實際上能喝軟飲料的永遠比喝烈性酒的人多,但是有一點,世界上很少有人終生熱愛、依賴軟飲料,卻有人終生熱愛、依賴烈性酒。知道這是為什么嗎?告訴大家一個心理學的規(guī)律:簡單的東西容易膩。都說流行歌星追星族多,那么世界上有沒有一個歌星的追捧者比貝多芬的多?一個也找不到。過去二百年,有人熱愛追捧貝多芬,將來二百年,還有人追捧熱愛貝多芬;過去二百年,有人熱愛茅臺酒,將來二百年,還會有人熱愛茅臺酒,這就是經(jīng)典。軟飲料就像走馬燈一樣,鮮橙多、可愛多、葡萄多等,但是有一款特別經(jīng)典的軟飲料,知道是什么嗎?可口可樂!為什么它經(jīng)典?就因為它有點苦、有點辣。大凡經(jīng)典的東西不能簡單。其實很小的孩子并不愛喝可口可樂,他會覺得它太苦,大人也不愛喝可口可樂,他覺得它太甜。小時候我不愛看蒙娜麗莎,一副不哭不笑的樣子,但長大以后還是會覺得她比較耐人尋味的。
經(jīng)常有人問我,到底什么是通俗音樂?什么是嚴肅音樂?其實,沒有截然的界限,但是今天我想解釋一下,其實我特別不喜歡“嚴肅音樂”這個詞。當然還有一個詞,相對來說我更不喜歡,它就是“高雅音樂”。不是因為音樂不高雅、不偉大,而是這個詞本身帶有的那種高高在上、拒人千里之外的階級分層的色彩不好,而且這個詞也不準確,音樂當中那些陰森、恐怖、緊張、滑稽都不能用“高雅”這個詞代替。“嚴肅音樂”這個詞也不好,一副陰森森、冷冰冰教訓人的感覺,而且也不準確。海頓的小步舞曲哪嚴肅?西西里之歌哪嚴肅?貝多芬的獻給愛麗斯哪嚴肅?都不嚴肅!但是沒有辦法,沒有詞用。我經(jīng)常覺得,就是因為這倆字,阻礙了這種門類的音樂藝術的普及。我現(xiàn)在有一筆科研經(jīng)費,誰能找到一個詞,能很準確地概括與通俗音樂相對應的這種音樂門類,我就把這筆錢全給他。這件事對我們這個行當來說太重要了!有的人說叫經(jīng)典音樂,那肯定不行。因為大量的作品不是經(jīng)典。叫古典音樂更不行,每日大量涌現(xiàn)出來的新作品都不是古典,也沒有成為經(jīng)典。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