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北斗七星斗柄指向戌位,太陽抵達黃經(jīng)210度,公歷10月23日,秋天的最后一個節(jié)氣——霜降便悄然登場。它不僅是“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的自然節(jié)點,更是承載著古人對天地節(jié)律的洞察、對農(nóng)事生產(chǎn)的謀劃、對生活百態(tài)的熱忱,在秋與冬的過渡間,書寫著一曲生命與人文交織的贊歌。

以上圖片:2024年10月23日在安徽省黃山市黟縣宏村鎮(zhèn)盧村拍攝的秋日旖旎晨景。(無人機照片)CICPHOTO/施亞磊 攝
霜凝三候:一幀秋韻滿庭芳。霜降的詩意,全藏在“一候豺乃祭獸,二候草木黃落,三候蟄蟲咸俯”的物候里。此時節(jié),天地似打翻了調(diào)色盤,將秋韻暈染得淋漓盡致:豺狼穿梭林間,把首捕的獵物整齊擺放,如人類秋收后祭祀天地般,以“祭獸”之禮敬奉自然饋贈,藏著“敬天報本”的樸素哲思;草木褪去盛夏的濃綠,楓葉被霜染得比二月花更艷,銀杏撒下滿地金黃,即便“翠減紅消”,也有劉禹錫筆下“山明水凈夜來霜,數(shù)樹深紅出淺黃”的絢爛;蟄蟲則蜷進巢穴,垂首閉目停止進食,以靜默姿態(tài)積攢能量,為來年春醒蓄力。氣象的變化更添秋韻層次:東北、內(nèi)蒙古的最低溫跌破冰點,初霜為大地覆上薄紗;江浙、華南的氣溫在晝夜間劇烈起伏,清晨的霜白與正午的暖陽相映;干冷空氣漸成主導,夏季的濕熱、初秋的陰雨退場,只留“早晚寒、中午暖”的清爽。這不是蕭瑟的凋零,而是秋以最溫柔的方式收尾——用霜花為葉作箋,用寒意催萬物斂藏,將秋的韻味刻進每一寸土地。
農(nóng)忙搶秋:一把鐮刀候冬實。“霜降搶秋,不搶就丟”,農(nóng)諺里的緊迫,藏著農(nóng)人“儲冬”的智慧。此時節(jié),大江南北的田間地頭,都是為過冬忙碌的身影:華北平原上,大白菜裹著白霜迎來豐收,菜農(nóng)們抓緊砍收、窖藏,確保整個冬天都有新鮮蔬菜;長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區(qū),“三秋”大忙正酣——單季雜交稻、晚稻的稻穗壓彎了稈,收割機轟鳴著將稻谷歸倉;早茬麥、油菜忙著間苗定苗,根系在微涼的土里扎得更深;棉花采摘后,農(nóng)人還要拔除棉秸、深耕土地,“地凈秸稈,少蟲少病”的老經(jīng)驗,是為來年春耕護好土壤。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與傳統(tǒng)農(nóng)事在此刻相融:大棚里,番茄、黃瓜等喜溫作物躲過冬霜,延續(xù)著生機;田間地頭,芹菜、生菜等耐寒蔬菜迎著霜露生長,滋味更顯清甜。 從“處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蘿卜”的物候指引,到“霜降見霜,米谷滿倉”的豐收期盼,每一次彎腰收割、每一回深耕整地,都是農(nóng)人用汗水為寒冬儲備的“底氣”,讓“候冬”不再是被動等待,而是主動迎接。
百俗暖冬:一縷煙火驅寒色。霜降的寒意,被人間百俗烘得暖融融。即便霜風漸緊,人們?nèi)砸詿崃业牧曀?,為候冬添上溫情一筆:“霜打菊花開”,此時秋菊盛放,各地辦起菊花展,登高賞菊時,想起梁代吳均“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的記載,便知菊花是秋的堅守,更是冬的序曲;飲食上,“吃紅柿子”是老輩人的執(zhí)念。“補冬不如補霜降”的俗語,讓“煲羊肉”“迎霜兔肉”成了進補的首選;十月初一的寒衣節(jié),人們?yōu)楣嗜藷ビ挛?,把思念與牽掛都縫進寒衣里;登高遠眺時,吸一口山林間清新的空氣,極目遠眺驅散“草木枯黃”的憂思,讓心情跟著秋空明朗。這些習俗不是刻板的儀式,而是人們對抗寒意的智慧——用煙火氣暖身,用溫情暖人心,讓“候冬”的日子滿是盼頭。
霜凝三候,是秋最后的抒情;農(nóng)忙百俗,是冬最初的迎接。從豺狼祭獸的敬畏,到農(nóng)人搶收的忙碌;從賞菊吃柿的愜意,到添衣泡腳的從容,霜降從未被寒意裹挾——它藏著秋的溫柔,也藏著冬的希望。當霜花落在肩頭,我們便知:秋已盡,冬將來,但只要順著節(jié)氣的腳步,懷敬畏之心待自然,以熱忱之心過生活,便能在承秋啟冬的日子里,收獲滿徑秋韻,靜待冬日安康。
作者:黃登明
責編:吳成玲
校對:張慕琪
審核:于川、張凌潔
監(jiān)審:彭亞南、劉斌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wǎng)立場,僅供參考。本文系宣講家網(wǎng)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來源;圖片來自新華社,未經(jīng)授權,請勿轉載?!?/p>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