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京菊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2013年3月23日,習近平主席在俄羅斯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發(fā)表題為《順應時代前進潮流,促進世界和平發(fā)展》的演講,首次在國際場合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第一次向世界傳遞了中國對人類命運的思考:“這個世界,各國相互聯(lián)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里,生活在歷史和現(xiàn)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這是我們首次向世界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呼吁國際社會樹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意識,也標志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向國際社會推廣,成為各國政界學界關注研究的焦點。
11年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經由倡議而不斷發(fā)展,內容日臻豐富成熟,不僅有系統(tǒng)的理論構建,且由理念轉化為行動,通過多個實踐平臺不斷走深走實,實踐項目也不斷開花結果,各參與國聯(lián)系不斷加深,逐漸形成了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命運共同體??梢哉f,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的時代之問、世界之問而提出的一種新思維、新理念、新方案。這種新思維、新理念、新方案,既是人類文明形態(tài)發(fā)展的方向,也是中國文化精神的體現(xiàn),而“和合”是中國文化精神的一個核心觀念,也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所在。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關注、重視和合文化,曾指出:“我們的祖先曾創(chuàng)造了無與倫比的文化,而‘和合文化’正是這其中的精髓之一”,“中華民族歷來是愛好和平的民族。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xié)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在5000多年的文明發(fā)展中,中華民族一直追求和傳承著和平、和睦、和諧的堅定理念”,“必須不斷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平、和睦、和諧是中華民族5000多年來一直追求和傳承的理念”。
和合文化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建構的精神基石,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及其建構內涵著和合精神,是對和合文化的秉承和踐行。
一、和合理念的基本內涵及精神要旨
(一)基本內涵
和合文化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其理念自古以來便被中華文明所崇尚與應用,縱貫中華文明發(fā)展的各個階段,被各時代、各家各派的文化思想所表達,涵蓋自然、社會、人生立身處事、齊家治國等人文社會論題的方方面面,是貫通中華文明發(fā)展脈絡的基本觀念之一。
早在殷商時期,“和”“合”兩字還是作為單一概念使用,分別指不同事物之間的融合、結合。后來,“和”的內涵不斷豐富,涉及人際關系處理和社會治理,如周公曾代周成王發(fā)布詔令,提到“自作不和,爾惟和哉!爾室不睦,爾惟和哉!爾邑克明,爾惟克勤乃事”,也就有了和諧、和睦、和順的意思,同時也體現(xiàn)了個人、家庭的和諧對社會的必要性。“合”的內涵也在不斷豐富,后來有了符合、匯合、聚合的意思,如人與人品德相符或行為聚合。
到春秋時期,“和”“合”二字開始連用,構成了“和合”的范疇,最早見于《國語·鄭語》,即“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梢姡?ldquo;和合”作為一種治理國家的手段,體現(xiàn)的是多樣性的統(tǒng)一。西周末年,史官史伯在與鄭桓公討論西周是否會衰亡時,批評了當時周幽王所采取的“去和而取同”政策,說周幽王排斥有德賢明之臣,而寵愛奸邪昏庸之人,實行專制,結果就是只會有一種聲音、一種顏色、一種味道、一種事物。只有一種聲音成不了音樂,只有一種顏色就沒有文采,只有一種味道成不了美味,只有一種事物就無法比較,所以史伯認為周幽王最終會導致周的衰亡。史伯的論說第一次區(qū)別了“和”與“同”,認為“和”是“以他平他”,即聚合不同的事物而得到平衡,強調的是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追求和諧,有著對多樣性、新事物產生的包容;“同”則是“以同裨同”,即排斥異己、機械地疊加無差別的單一事物,結果就是沒有繼續(xù)、沒有發(fā)展。
齊景公一次打獵歸來,在遄臺休息,有晏嬰陪同。這時,近臣梁丘據(jù)駕車趕到。因為梁丘據(jù)平日對景公極為順從和討好,所以景公說,只有梁丘據(jù)才與我和諧、無間隙。晏子則認為,梁丘據(jù)與景公之間只是保持一致,是“同”而不是“和”。景公問晏子,“和”與“同”有差異嗎?晏子說,“和”如同做羹湯,是不同材料、調料經過廚師的加工,補充味道不足的、沖淡口味過重的。不同材料之間相對相濟、相反相成,就是“和”。經過“和”的過程,烹飪的羹湯才會味道鮮美,人吃了后才會心平氣和。如果只用清水去調和清水,誰還會去飲用?如果琴瑟只彈奏同一個音調,誰會去聽?晏子用羹湯之喻來講君臣關系,指出君臣之間也應該是不同觀點互相啟發(fā)、協(xié)調、補充,而不是一味順應、順從。只有不同的意見沖突、融合,才能互濟互補,國家才能政通人和。
后來,儒家的孔子繼承了“和”“同”之辯,以“和”來論為政,提出為政如果只是單純的“猛”,必然殘害百姓,如果只是單純的“寬”,必然導致百姓懈怠,所以“寬”“猛”相濟才是和諧的理想狀態(tài)。孔子還說,治國處事、禮儀制度甚至為人處事,都應該以“和”為價值標準,“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面對先秦時期禮崩樂壞的社會現(xiàn)實,墨家的墨子更是將“和合”作為處理人與人、人與家庭、人與國家等社會關系的根本原理、原則來論說。墨子說,在古代,人類剛剛誕生時,人們用言語表達各自的意見,而每個人的意見不同。如果以自己的意見來反對、批評他人,每個人都認定自己是對的而別人是錯的,就會導致彼此間的相互攻擊。家庭內的父子、兄弟會常因意見不同而相互怨恨,導致家人離散而不能和睦相處。由此可見,天下百姓也會互相仇怨、殘害,以至于有余力不能幫助別人,有余財不愿分給別人,有好的道理不愿教給別人,結果就是國家離散、天下大亂。在家國同構的社會中,家庭是構成社會的基本細胞,是國家的基礎與支柱。墨子認為,只有“尚和合”,才能消除怨惡仇恨,促成家庭和睦、社會和諧、國家富強。
“和”或“和合”的理念,不僅可用于論說社會政治、人際關系、倫理道德等,還是天地萬物存在的狀態(tài)和根源。道家的老子從天地萬物生成的角度闡釋了道作為萬物之本源本體,之所以能化生萬物,是因其本身蘊含著的“陰”、“陽”互相作用的道理。所以,包含陰陽對立差異的“和”,正是天地萬物生存的基礎和前提,也是天地萬物存有的方式。
古代典籍中的這些論說闡明了和合理念的基本內涵,而這些內涵和涵蓋層面在后來社會發(fā)展中都得到進一步的闡釋和豐富。和合理念涵蓋的內容是多層面的,貫穿于自然、社會與人際的各個方面,如“天人合一”、“和而不同”、“萬邦協(xié)和”等??梢哉f,“和合”是貫穿中華文化的核心理念、普遍性原理之一,也是人文精神的精髓。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