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刊發(fā)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史志學研究所鄭永華研究員理論文章

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北京日報》刊發(fā)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史志學研究所鄭永華研究員理論文章

1

· 原文發(fā)表于《北京日報》2024年9月5日

2

作者:鄭永華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史志學研究所研究員

 

《永樂大典》的命運沉浮

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是明成祖自南京遷都北京、百事待舉的繁忙時刻,疏浚新通的千里運河上駛來一列長長船隊。船上警衛(wèi)森嚴,拉纖劃槳的舵工水手亦極盡小心。船上裝運的,正是從南京撥來的典籍珍品,整個船隊也成為移動的“國家圖書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則是那完工僅有十來年、內(nèi)頁仍墨香撲鼻的《永樂大典》。

典籍博物館《永樂大典》展

高僧監(jiān)修成“大典”

《永樂大典》的編纂,始于明初有“大才子”之稱的解縉。但真正將其監(jiān)修成功的,卻是一位出家的高僧,即被后人譽為“緇衣宰相”的姚廣孝。

永樂元年(1403年)七月,憑借“靖難”以武力奪取帝位的明成祖開始重視留意人文,指示時任侍讀學士解縉主持編纂一部全新的朝廷大書,并強調(diào):“凡書契以來經(jīng)、史、子、集百家之書,至于天文、地志、陰陽、醫(y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毋厭浩繁。”解縉早在洪武年間就有修書意向,當即召集人員,著手編纂。至次年十一月完成,成祖非常高興,賜名《文獻大成》。

但細加翻閱,成祖發(fā)現(xiàn)書中尚多“未備”,深感失望。這可能源于兩個原因。其一是解縉一向懷有“致君堯舜上”的心態(tài),因而編纂時很可能偏重經(jīng)史、輕視“雜書”,對諸子百家及天文地理、陰陽術數(shù)、醫(yī)卜釋道等文獻少有采納。這與成祖“無所不包”的理念存在較大差距。其二則是從篇幅而言,解縉僅組織一百四十多人,歷時亦不過一年數(shù)月,編成的卷數(shù)很可能并不太多,遠未能達到成祖以巨著彰顯“文治”的政治目標。

明成祖隨即下令“重修”,并選擇身兼三教的“靖難第一功臣”、太子少師姚廣孝出任監(jiān)修。成祖起初旨令由姚廣孝、刑部侍郎劉季篪、大學士解縉三人“總其事”,但解縉不久失去信任,永樂五年初降遷廣西,次年更遠謫交阯(今越南),對于重修所起作用迅速降低。作為職爵最高的監(jiān)修人姚廣孝,則始終深受成祖尊崇,成書后又領銜進呈,成為重修大典的實際責任人。

在重修過程中,姚廣孝不拘資歷,不限門戶,廣引人才,儒、釋、道三教“深通文義者”均多參與。如負責釋教典籍副總裁僧人道聯(lián)、“博學能文辭”的道士林復真、以御醫(yī)出任古今方總裁的蔣用文等,都與姚廣孝有著長期交往。以布衣受召、對重修發(fā)揮了關鍵作用的都總裁陳濟,更與姚廣孝十分投契。陳濟為江南武進(今江蘇常州)人,自小酷愛讀書,有“兩腳書櫥”之譽,與姚廣孝一樣“博通三教”。大典重修時,他與姚廣孝等數(shù)人“發(fā)凡起例,區(qū)分鉤考,秩然有法”。書成后陳濟因功受賞,姚廣孝有詩相慶:“群書博記羨儒魁,胸次森森武庫開。贊輔不無稽古力,登庸多有濟時才。”可證兩人之間的特殊情誼。

以姚廣孝為首的重修團隊精心組織,永樂五年十一月,篇幅22211卷的重修初稿完成。姚廣孝領銜呈進,成祖十分滿意,下令更名《永樂大典》,并親制序文,盛贊其“包括宇宙之廣大,統(tǒng)會古今之異同,巨細粲然明備”(《明太宗實錄》卷七十三)。到次年十二月,經(jīng)過兩千多人通力協(xié)作,《永樂大典》最終謄錄定稿,在初稿基礎上又增加666卷,再輯錄目錄60卷,合計高達22937卷,成為前所未有的鴻篇巨制。

《永樂大典》定本裝訂成11095冊,總字數(shù)超過四億,是中國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類書。它匯集上自先秦、下至明初的歷代文獻七八千種,基本實現(xiàn)了成祖將歷代典籍、諸子百家“備輯為一書”的宏大目標。這是明初的文化大事,也是中華民族史上標榜千秋的“文治”盛舉。

嘉靖嗜讀詔重錄

永樂十九年遷都,大典定本移送北京。明成祖對大典纂修傾注了大量心血,但書成后一直忙于都城北遷、親征出塞等軍政大事,未有閑暇閱覽。弘治年間,明孝宗曾將大典“取置宮中,時自省覽”,又令內(nèi)閣抄錄“累朝御制詩”以供閱讀。但總體來說,永樂以來的一百多年間,大典基本上是秘藏于深宮內(nèi)府,鮮有人閱讀與利用。直到明代中期的嘉靖年間,才真正引起重視。

嘉靖帝以外藩繼承大統(tǒng),對《永樂大典》抱有特殊偏愛。明人沈德符有記,稱大典“即列圣亦不聞有簡閱展視者,惟世宗篤嗜之”。嘉靖帝詔令重錄全書,定本因此又有正、副兩個版本,開啟了大典流傳的新紀元。

嘉靖帝繼位,出于“大禮議”等辯論的需要,對類聚“古禮文”的大典“時取探討,殊寶愛之”,“幾案間每有一二帙在焉”,深深感受到這部曠世典籍的獨特價值。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紫禁城發(fā)生大火,他擔心儲藏在文樓的《永樂大典》被牽連,一夜中再三傳諭,方使其幸免于難。

嘉靖帝決心將大典重錄一部,“貯之他所,以備不虞”。幾經(jīng)醞釀,嘉靖四十一年秋,他正式任命禮部左侍郎高拱、左春坊左諭德兼侍讀瞿景淳出任總校,開始校理重錄。其全局由大學士徐階擘畫,又有右春坊右中允張居正等出任分校,并通過“糊名”考試,錄取善于楷書的儒士程南道等109人擔任謄錄官生。重錄時,每人每天限抄3頁,抄完后專人校對,若有訛誤發(fā)回重抄。每冊后再詳細注出總校、分校、抄錄、圈點等人姓名,以備稽查。

由于篇幅巨大,首倡其事的嘉靖帝未能看到全書告成。直至新帝登基的隆慶元年(1567年)四月,歷經(jīng)1700天近五年的持續(xù)努力,大典重錄方最后完工。無論是內(nèi)容、版式,還是裝訂外觀,嘉靖副本幾乎都與永樂正本無異,成為一次完美的典籍“克隆”。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大典,都是明中期抄錄而來的副本。也正是因為嘉靖帝下令重錄,才為今人留下了管窺大典風姿的機會。

隔代輯佚存故典

后人贊譽《永樂大典》“序百王之傳,總歷代之典”,但這部曠世宏編保存典籍的文獻學意義,則在易鼎之后的清代方得以體現(xiàn)。

最早認識到大典巨大價值的,是清前期的徐乾學、全祖望等著名學者。雍乾之際開館編纂“三禮”,全祖望等人得以利用從皇史宬搬至翰林院的《永樂大典》,發(fā)現(xiàn)許多久已失傳的“世所未見之書”,“或可補人間之缺本,或可以正后世之偽書”,“不可謂非宇宙之鴻寶也”。學者們?nèi)绔@至寶,相約每天閱讀若干,再請人將需輯錄的書籍抄出。全祖望作文感慨,大典卷帙浩繁,“而力不我副”。此次學者自發(fā)的謄抄,雖持續(xù)時間不長,但效果顯著,前后輯出《周官新義》《學易蹊徑》《春秋義宗》《尚書講義》等失傳故典十余種。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安徽學政朱筠奏請從大典中輯佚“亡書”,吹響了《四庫全書》編纂的號角,也開啟了由朝廷組織的系統(tǒng)輯佚。乾隆帝在“四庫館”內(nèi),專門設立“??薄队罉反蟮洹飞⑵k書處”,著名學者戴震、邵晉涵、周永年等人皆參與其中。歷經(jīng)近十年努力,輯出亡佚故典385種,近五千卷,具體包括經(jīng)部66種、史部41種、子部103種、集部175種。這是清代規(guī)模最大的輯佚成果,許多重要古籍,如西晉《春秋釋例》、唐代《元和姓纂》、宋代《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以及后來列入“二十四史”的《舊五代史》、醫(yī)學名著《傷寒微旨》、著名目錄學著作《直齋書錄解題》等等,都是依靠這次輯佚,方得以再現(xiàn)流傳于世的。

嘉慶、道光年間,利用編纂《全唐文》《大清一統(tǒng)志》的機會,再次組織對《永樂大典》朝廷輯佚。除輯錄唐代佚文之外,亦輯出佚書多篇,可考者近50種,其中以徐松輯錄的《宋會要輯稿》最著名。此后又有小規(guī)模的個人輯佚,有文廷式輯《元高麗記事》《經(jīng)世大典》,董康輯《憲臺通紀》,繆荃孫輯《順天府志》等等。清代輯佚前后持續(xù)一百多年,數(shù)千卷“亡書”故典得以再現(xiàn)流傳,充分彰顯了《永樂大典》在古籍保存方面,亦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獻價值。

久閱滄桑惜弗全

清代中期“四庫”館開,下令校錄《永樂大典》之際,乾隆帝特賦詩八韻“示意”,感嘆“大典猶看永樂傳,搜羅頗見費心堅。兼及釋道欠精核,久閱滄桑惜弗全”。自成書以來,《永樂大典》歷盡劫難,既是國家治亂的政治晴雨表,亦成為民族興衰的文化象征。

《永樂大典》有稿本、正本、副本三個版本,命運各異。最不受重視的是永樂五年成書的稿本,很長時間甚至不知道它的存在。正本謄錄告成后,稿本很可能亦收藏在南京的文淵閣內(nèi),大約在明代前期毀于大火。

永樂六年底謄清的定本(嘉靖后又稱“正本”),先入藏南京文淵閣以東的東閣下層,永樂后期移送北京,臨時收藏于左順門北廊。正統(tǒng)六年(1441年),太和殿之東的文樓(后稱體仁閣)修葺一新,大典正式遷入,成為內(nèi)廷珍藏的國家典籍。存放一百多年后的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大典從大火中被搶救出來,移至古今通集庫。嘉靖四十一年至隆慶元年重錄,是其利用效率最高的時刻。此后正本消逝,未再見到任何蹤跡。對其下落,學者們各有揣測,言人人殊,成為明清以來最著名的文化“懸案”。

隆慶元年(1567年)重錄完成的大典副本,首先貯藏在有“石室金匱”之稱的皇史宬?;适穼k為明清兩代存放國家典籍的地方,四周石墻厚近兩丈,室內(nèi)金匱則由樟木制成、外包銅皮,既能防水防火,亦可防蟲蛀鼠啃。副本于此,安全度過了一百五十多年。清順治年間,儀制郎張能鱗入宬“委檢前代玉牒”,得以一窺黃袱包裹的副本,感嘆其書“世所不恒見”,“得沉酣其中者數(shù)月”。作為一位普通官員,張能鱗能有機會獲睹大典全貌,是數(shù)百年間絕無僅有的奇遇。

雍正年間開館修禮,副本移至天安門以南的翰林院。入院抄錄的全祖望,感嘆“惜乎其闕失幾二千冊”。他欲奏請“發(fā)宮中正本以補足之”,未料到所謂的“宮中正本”早已不存?!端膸烊珪肪幾霑r,乾隆帝曾下令在宮內(nèi)仔細查找,結果正本一卷也未發(fā)現(xiàn)。至于遷到翰林院的副本,經(jīng)細致清點,實際丟失一千多冊,計2422卷,占到全書篇幅的10.56%。

清代中期所存副本,仍相當可觀,乾隆帝謂為“雖原冊亡十之一,固不足為全體累也”。但此后隨著國勢衰落、社會動蕩,副本流失的速度越來越快。光緒元年(1875年)清理時,發(fā)現(xiàn)大典已不足五千冊。自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四庫”開館算起,至此102年,而大典遺失五千余冊,損失率超過50%,平均每年計50冊。光緒二十年,“帝師”翁同龢再入翰林院查點,僅剩下八百余冊。清末二十年間即減少四千多冊,每年減損高達二百冊,可見其流失之速。其最后劫難,則為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6月,甘軍圍攻東交民巷,毗鄰使館區(qū)的翰林院遭波及,殘存大典幾被焚毀殆盡。僅余64冊由同治年間狀元陸潤庠搶運回府,后撥交籌備組建的京師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前身)。

“文運每隨國運興,國脈文脈共相連。”《永樂大典》的流失厄運,正是近代中國多災多難的象征。統(tǒng)計當今海內(nèi)外所藏大典,僅殘存四百余冊共八百多卷,不足原書的4%,令人扼腕長嘆。國家圖書館從建館之初,即致力于大典的搜集、保護與修復。歷經(jīng)百余年不懈努力,現(xiàn)已入藏二百二十多冊,成為大典收藏最多的單位,大典成為名副其實的鎮(zhèn)館之寶。目前正在典籍博物館內(nèi)舉辦的大典專題展覽,更吸引了海內(nèi)外游客競相駐足。流連于光潔如新的副本原件與珍貴難尋的文檔故紙之間,人們可以充分品味《永樂大典》獨具特色的版式之秀美、紙張之精良、書寫之端莊,以及插圖之工整。(作者為北京市社科院史志學所研究員)

責任編輯:張弛校對: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
京公網(wǎng)安備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10200155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