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下午,由北京歷史文化研究基地、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史志學所承辦的"北京中軸線研究的理論與實踐"研討會在社科中心第二會議室舉行。會議邀請了北京市規(guī)劃辦原副主任李建平、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原所長王崗、北京電視臺原制片人李欣、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王建偉、北京中軸線保護公益基金會項目部部長李新、清華同衡人文與創(chuàng)意城市所所長崔利民參會并作主題演講。北京市社會科學院院長賀亞蘭出席會議并致辭,會議由史志學所高福美主持,北京歷史文化研究基地相關科研人員參會。
賀亞蘭指出,北京中軸線是北京歷史文化遺產的金名片,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申遺成功標志著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取得重大成就,進一步鞏固了中國在全球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重要地位。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以此次申遺成功為契機,進一步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的整體性、系統(tǒng)性保護,切實提高遺產保護能力和水平,守護好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和自然珍寶"。北京中軸線一直是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的研究重點,多年來形成了一批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要持續(xù)深入挖掘北京中軸線內涵,推出高水平研究成果,為推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傳承作出社科人的貢獻。
李建平研究員系統(tǒng)總結了北京中軸線具有中正和諧、天人合一、與時俱進、開放包容等文化特征,是中華文明五大特性的有力見證。未來北京中軸線保護傳承利用,要加強文化遺產的整體性、系統(tǒng)性保護,持續(xù)推動文化遺產傳承、利用,推進文化遺產領域國際交流合作。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原所長、北京古都學會會長王崗提出,要深刻挖掘北京中軸線歷史起源和文化內涵,科學準確闡述其文化價值。提出要沿用自南向北的敘述脈絡展示中軸線上的遺產點;在文化遺產的度量與表述上,倡導回歸并沿用古代的單位制度;進一步豐富和完善北京"四個文化"的概念體系和基本格局,將北京中軸線的獨特價值融入其中。
北京電視臺高級編輯李欣以收藏的數(shù)十幅中軸線重要點位影像資料為例證,認為影像資料對于北京中軸線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是提供恢復歷史形象風貌的依據(jù),也是未來進一步深化中軸線研究的重要史料來源。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王建偉認為,北京中軸線作為城市布局的基礎,將各個"點"連綴起來構成一個更宏大的整體風貌,形成了一套內涵豐富的思想體系,傳遞出中和、統(tǒng)一、多元、包容等理念,是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全面展示。中軸線不僅見證了北京城市的演進歷程,還承載著中華民族獨特的宇宙觀、價值觀。
北京中軸線保護公益基金會項目部李新部長認為,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在 展示文化遺產保護、塑造歷史文化傳承金名片、促進文化與經濟轉化發(fā)展、提供文明交流互鑒四個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清華同衡人文與創(chuàng)意城市所所長崔利民以永定門城樓的活化利用為例,探討如何在保護文化遺產的同時,創(chuàng)新其傳承與利用方式,以適應新時代的需求、增強公眾的參與度和體驗感。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史志學研究所鄭永華研究員認為,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為學術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對于相關史實的深入研究和學術問題的討論,既可以挖掘中軸線背后蘊藏的中華文明,也可以吸引廣大民眾的積極參與。
與會學者認為,"北京中軸線"申遺是一次新的出發(fā),既是中軸線研究的一個重要節(jié)點,也是探索北京城市發(fā)展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關系的起點。在申遺成功的基礎上,如何進一步建立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體制機制,如何發(fā)揮歷史文化遺產在北京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的作用,如何讓中軸線真正走入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如何發(fā)揮中軸線在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建設中的作用等問題,還需要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